文化研究期刊 第4期 2007春

文化研究期刊 第4期 2007春 Book in PDF, ePub and Kindle version is available to download in english. Read online anytime anywhere directly from your device. Click on the download button below to get a free pdf file of 文化研究期刊 第4期 2007春 book. This book definitely worth reading, it is an incredibly well-written.

文化研究期刊(第4期/2007春)

Author : 黃宗儀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92 pages
File Size : 46,5 Mb
Release : 2024-06-29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038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4期/2007春) by 黃宗儀 等 Pdf

編輯室報告第四期沒有專輯。兩杯蘭姆酒之後瞇起老花眼讀稿,奇!這些論文、書評、展評、報導之間竟然出現了編輯意圖不曾料到的連結。黃宗儀〈全球都會區的彈性身分想像〉在羅惠珍〈美麗城的步行者〉找到另類田野的筆記,台北與上海的連結置換成瀋陽與巴黎的連結,巴黎街角的「中國大姐」側錄了「跨國主體」、「彈性身分」、「離散華人」這些關鍵詞彙,「搭舖」成了「都會居住論述」的一個變調,敲出了王文華城市的蛋白質所缺乏的階級雜響。許雅斐〈性/別規範與仇恨犯罪〉也跟〈美麗城的步行者〉有著即興對奏,不僅牽涉性交易、性工作的主題,兩篇以不同角度展示了minor"的形象。台灣《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裡政策管制的規訓對象,不僅是兒童少年,處於「防制/保護」規訓權力之下,所有公民都在「公益/危害」的假想對立之下處於潛在的「兒童少年」狀態,想想那些被抓到的「麻煩」藝人如何必須在鏡頭前哭泣悔罪的「未成年」形象!巴黎街角的「中國大姐」則呈現了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謂的"minorities":不諳多數族群語言(法語)、非法居留、非法行業,都會街頭的游牧生活(nomads),躲警察像躲貓的「遷徙/逃逸線」(lines of flight)。她們不僅僅是華人女性移民的情境,而是歷史上女性移民的一個重要形象,倫敦東區的東歐大姐、台北茶店裡被指為「假結婚真賣淫」的越娘、美西拓荒史的酒館吧孃、嚴歌苓筆下的《扶桑》、或許台灣移民史上的「唐山媽」,都是她們的姊妹故事,沒有必要像某些讀者將《扶桑》當作民族的悲劇,這全球女性移民歷史的大場景要比區區民族悲情來得壯闊豐富。林淑芬〈主權承認與見證〉,讓我們聯想〈美麗城的步行者〉可以輕易地構成台北當代藝術館「赤裸人」的延伸展項之一。外在於法律保護的「非法居留」已經是主權潛在的對待狀態,主權實現的形式,則是隨時可能的逮捕拘留與拒絕庇護的限期離境:deliasion

文化研究期刊(第6期/2008春)

Author : 郭力昕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84 pages
File Size : 51,6 Mb
Release : 2024-06-29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496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6期/2008春) by 郭力昕 等 Pdf

編輯室報告本期專題《影像的旅程》由3篇論文組成,感謝黃建宏的專題策劃,以及為專題論文撰寫的引介。在3篇專題論文之外,本期另有3篇研究論文。陳重仁的〈開膛手傑克的魅惑:道德懲戒、理性規訓與醫療想像〉探討發生於120年前倫敦東區的連續殺人懸案,如何在「開膛手傑克」的名下形成歷久彌新的文化想像與創作,閱讀由小說、電影文本、解剖醫學史、解剖劇場空間以及西方繪畫藝術與解剖醫學之間的互文脈絡。趙彥寧的〈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或許更好用他的副標題「老T搬家續探」來引起已識讀者的興趣,是一篇長達15年田野的細緻呈現。在我讀來,引人入勝的卻不僅只是老T的親密關係與社會情境,即便如追思儀式的證道語詞,如瞻仰遺容的著裝與化妝,其間諷刺的荒謬感、「混種扮裝」的無奈感,或許也是不分同異、不分T男的情境感受。葉蔭聰的〈擺脫束縛的都市經驗與文化:珠江三角洲農民工家庭研究〉與趙彥寧的〈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兩篇幾乎構成了一個潛在的小專題:雖然一篇是以農民工為階級研究的政治經濟脈絡,一篇是以老T社會情境為題的同志研究脈絡,以「家」作為制度空間或社會想像、親密關係與日常生活的分析脈絡,卻是兩篇不期然的主題連結。更且,兩篇的民族誌研究體裁,以及所貢獻的一手田野情境,在仍以文本研究為進稿大宗的本刊不僅難得,也是我們衷心歡迎的。本期「思想翻譯」選譯了Alain Brossat教授的兩篇文章,〈介於抵抗與治理性之間的集體記憶〉以及〈違反人道罪行能否溶解在模仿主義與相對主義中〉,也是構成本刊策劃專題《戰後正義、寬恕、歷史否認》繼第四期高橋哲哉的兩篇文章之後,專題不專輯的接續呈現。讀者請參閱劉紀蕙編委所寫的短介(頁242-243)。在相關脈絡下具有參照旨趣的是陳培豐的書評〈X光、日本精神史、台灣:評鶴見俊輔《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第六期原來還應有一個思想論壇〈作為方法的亞洲:子安宣邦專題〉,包括子安宣邦在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政治-美學-倫理」國際講座上發表的兩篇論文、與談者楊儒賓、祝平次、何乏筆、陳光興等跟講者的對話、劉紀蕙編委主持的子安宣邦專訪,以及戶倉恆信關於子安宣邦「來台」意義的一篇評論。然而一方面因為本期篇幅已經飽和,另方面這個思想論壇仍然是個持續發生中的事件,因此編委會為免牽拖第六期出刊時間,決定將以「夏季增刊」的方式從容編輯,預計八月底出刊,敬請期待。

文化研究期刊(第8期/2009春)

Author : 劉紀蕙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60 pages
File Size : 46,6 Mb
Release : 2024-06-29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908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8期/2009春) by 劉紀蕙 等 Pdf

編輯室報告「中國崛起」不是個新鮮議題, 簡單地在Google鍵入「rise of China」,即刻出現驚人的四千三百萬筆搜尋結果。過去十多年不乏各種語文的學術與通俗刊物做過這個專題,The World Economy、Foreign Affairs、Newsweek……不勝枚舉。「中國崛起」已是個平凡的事實,甚至可以說已經有點兒陳腐。但是我們估計這個顯得老調的四字片語,像是命名一個悄然不知那個時點發生的事件,在未來二三十年間仍將不斷地召喚著舉世的想像與思考。不僅因為它是持續相干的事實,而且因為它已經成為我們當下的視域,或者說,是我們所身屬的「當代」。《想像中國崛起》因此是個一時之間無可窮盡的主題。想像,不是事實,卻也不是事實的對立項。想像包含了構作事實的再現,也包含了構成實在(actuality)所必要的虛在(virtuality):歷史流傳的、記憶的與投射未來的。何況,「中國崛起」,即便是字面意義也足夠模稜。「中國」,是個特定政權之下的國家(state)?還是個內外情境型塑了一個多世紀卻仍未確定的民族(nation)?是個經濟?還是個文化?而「崛起」,則兼有向上爬升與相對落後的意涵。我們希望這個專輯能令讀者同意「中國崛起」這個過度流通的詞彙仍然值得認真想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柯思仁與藍適齊在2008年春季為《想像中國崛起》專輯策劃撰寫的徵稿啟事裡提示了許多期待的議題,當然有些提示未能實現為專題論文,例如消費與流行文化、電影與媒體。有些一度構想邀稿的議題,例如文物、生態,也同樣未能實現。不過,既然當初已經知道想像是個不可窮盡的開啟,也就無所謂什麼特定的缺憾。謝謝他們的參與。本期直接屬於專題策劃的成果包括了兩篇研究論文、三篇論壇文章以及一篇書評。蔡宏政〈檢視「中國崛起」的論述及其限制〉在政治經濟與全球貿易的脈絡下提出對「中國崛起」說法的檢視,文中有些觀點在經歷了金融海嘯之後的今日似乎已受到認識,也日漸熟悉。但這篇論文投稿於2008年3月,撰寫先於金融海嘯的發生,是有前瞻性的。相應於這篇論文,編委會策劃了一篇Giovanni Arrighi (2007) Adam Smith in Beijing: Linea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書評,邀請陳明祺、陶儀芬撰寫了專輯書評〈中國:鏡像∕實像〉。由於Arrighi在世界體系理論觀點下想像中國崛起的獨特見解,交大社文所原擬以「東亞現代性」的研究興趣邀請他來訪演講,未料卻於6月18日讀到他過世的訃告。不期然地,「想像中國崛起」成了紀念Arrighi晚期研究貢獻的墓誌。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中國現代性之哲學反思〉提出了兩個層次的暗示:對自身文化的批判反思雖蘊含著豐富的跨文化潛力,卻未必導致在跨文化視野上的突破,此之如法蘭克福學派之仍限於歐洲中心主義者;反觀新儒家,其在跨文化視野上的突破雖蘊含著豐富的批判潛力,卻未必導致批判潛力的湧現,尤其如當代大陸新儒家之仍限於大中華文化民族主義者。何文認為,或許時至今日,當思想逐漸擺脫歷史暴力的壓制,方得以嘗試再評估當代新儒家在迎接西方現代性之挑戰的激進意義。在評審過程中經編委會策劃邀請,譚家哲與楊儒賓分別貢獻了重要的質疑商榷意見,與作者的回應共同構成了一組精彩的「批評與回應」。本刊於2008年12月29日借台大社科院辦了一場《想像中國崛起》圓桌論壇,與談發表人除了何乏筆還有石之瑜與川島真。石之瑜、張登及〈中國崛起的意義〉探討了四種對待中國崛起的視野:國家主義、亞洲主義、文明與天下,分別折射不同的觀察位置與情感取向。在籌畫專輯徵稿之時,2008年的北京奧運是個即將來臨、舉世矚目的象徵性事件,川島真〈未完的奧林匹克,或是可以成為過去與未來的分水嶺〉,寫在北京奧運落幕之後,捕捉這個交織著四川地震、西藏問題、北京鼓樓外國人被殺事件的象徵性事件母體,暗示著北京奧運仍處於未完成、意義未決、一場北京與國際社會延長競賽的待續狀態。論壇稍早之前,上海大學王曉明教授應邀於交大社文所演講〈「國家」-從川陝甘地震談起〉,從一個災難事件的震撼引發的愛國熱潮談到「國家」意涵的狹窒(災難國家主義!我想改動Naomi Klein暢銷書名的一個字即可絕佳地標題這篇文章: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Statism),直接呼應了論壇主題的旨趣,是對「大國崛起」自我想像的一篇難得的內部批判。此外,本期另有兩篇研究論文、一篇書評與一篇評論,雖不在專題策劃之內,卻都與專輯主題有著景深或交織的關連。劉紀蕙〈倫理翻譯與主體化問題:王國維問題重探〉參與例證了19世紀末以來透過翻譯的體制性工作有著何乏筆所謂漢語思想跨文化突破的激進意義。邱德亮〈癖嗜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以及陳國棟〈裡裡外外:評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及卜正民《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則將我們帶回到17世紀的背景。或許21世紀中國崛起的景象,終將使我們從對於晚清或19世紀的優先關注逐漸回頭比較16、17世紀中國社會的相干性:快速的商業化與繁榮的經濟(尤其是長江下游與東南沿海)、外國對中國商品的大量需求(瓷器、絲、茶)、持續擴張的外匯(白銀流入)、貿易網絡與市場體系的持續擴張、經濟機會的增長、社會流動的增強、日漸緊張的階級關係、高度競爭性的社會、菁英以品味癖嗜分判雅俗區辨身分的象徵性鬥爭。19世紀是中國蝕衰的模型,16、17世紀才是想像中國崛起的前一個參考模型。楊沛東〈另眼看春晚〉提供了場外一窺當今中國官方通俗娛樂舞台的窗口。中國中央電視台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全世界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這可以是想像中國崛起的一個註腳。專輯封面是侯俊明的作品。不知始於何時,龍成為中國認同的表徵。不同於獅虎鷹象,龍是個沒有客觀存在對應的拼湊,其崛也,介於潛藏惕勵與亢悔有時,吉凶莫辨,宜乎想像。很欣喜專輯最後能夠包含並呈現了這麼多元的研究觀點、時間向度和文章形式。這恰恰印證了策劃專題的初衷:探討「中國崛起」作為一個充滿可能性和創造性的主題。感謝諸位參與者的貢獻,讓這個構想得以實現。朱元鴻、藍適齊

文化研究期刊(第5期/2007秋)

Author : 王智明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92 pages
File Size : 49,9 Mb
Release : 2024-06-29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151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5期/2007秋) by 王智明 等 Pdf

編輯室報告文化研究一個迷人的獨特之處或許是:研究的問題總是由某些異質接觸的遭遇而激活的複雜性(complexity)。這項特色幾乎描述了本期的所有論文。「華人七○年代」,跨國跨洋、世代交錯,當然絕不單純。在日本與台灣之間的戰前沖繩八重山群島,一個民族語言、歷史文化交錯,不斷重劃疆界的「交界場域」,同樣的複雜。一個古老的伊比鳩魯物理概念,偶微偏,在當代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等不同谷道的奔流,是在莫測的思想史上醞成的複雜氣象。香港、札幌、澳門三個城市少年監獄的研究,描繪了從警治到犯罪學與主流社工論述藉著構築對「偏差」的道德恐慌而建制身分檢查與納入排除的規訓機械,同時卻也洩漏了規訓機械無法馴化的被囚主體,見證了他們挑釁常規的演作;且容我稱之為「被囚主體的複雜性」。香港藝術館的《不中不英》展覽,標題即已透露的不僅是殖民遭遇之下港式廣東話不中不英的語言複雜性,也是靈活多變、兼容並蓄的香港精神。影像的藝術創作,未知的冒險,一個文化事件,同樣是由異質接觸的遭遇而激活的複雜性,這個瞬間的或碰觸的複雜性,用曾御欽的語彙是:砰!一個作用力更為深廣的遭遇,構成了我們前後數個世代必須不斷重讀以重新瞭解自身認同的複雜性,那就是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日本跟西方的遭遇。汪暉對於「現代」的質詢,《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以及本期這篇〈再思考〉,子安宣邦對於福澤諭吉《文明論之概略》的再精讀,都是對這個重大遭遇的綿延回應。每個回應本身都開啟了在歷史中想像過去、在當代投射未來的向度,也都寓含了一個多重指涉的「思想」或「文明」主體,或視野。汪暉的四冊《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2004)涉及的歷史解釋議題甚廣,知識譜系的規模甚大,如黃錦樹形容的,不折不扣是個關於中國現代性起源的大敘事。這部體系著作雖早已存在著批評、提問與回應,但顯然值得更多的探討與論辯。既然是關於四冊《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再思考〉不同於一篇需要專業審查的研究論文,編委會也難以設想能夠涵蓋這部著作全幅議題的回應人,於是我們的任務是邀請能夠就局部議題貢獻批評的評論。黃錦樹與甘懷真兩篇各有精采的論點。我們期待第六期能讀到後續的評論以及作者的回應。對於思想上具有重要性的文章, 不拘泥於匿名審查形式,組織公開而有意義的批評與回應,本期的嘗試也為本刊開啟了一個新的組稿類型:「思想論壇」(Forum)。子安宣邦〈福澤諭吉《文明論之概略》精讀〉,由陳瑋芬翻譯與介紹,乃本期繼第四期的第二次「思想翻譯」(Translations)稿類的嘗試。我們期待這些新稿類的具體呈現,對於潛在的作者與譯者有些鼓勵的作用。朱元鴻

文化研究期刊(第7期/2008秋)

Author : 劉恆興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92 pages
File Size : 49,8 Mb
Release : 2024-06-29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762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7期/2008秋) by 劉恆興 等 Pdf

編輯室報告沒有出於任何策劃,本期適巧有三篇研究論文與一篇研究紀要出於華文的文學脈絡。中文背景的學術參與在中國大陸向來是文化研究的主力之一,這一期四篇不期然的會合(中國文學、台灣文學、馬華文學),是我們歡迎的經驗。余桂榕〈小米文化與原鄉婦女的生命力〉,外審結果是一推薦一不推薦。兩位審查人都給了相當精彩的人類學專業評審意見。在這個基礎上,編委會經討論決議策劃「批評與回應」,一方面得以呈現本文在人類學專業理論與學術期待之外在我們看來十分難得的田野洞察,一方面也得以藉著嚴格的批評意見來深化這篇紀要的可能意涵。可惜,未推薦本文的審查人來函指責本刊編委會未循形式審查流程送第三審, 表示不願參與「批評與回應」為本刊「背書」這篇紀要。我們遺憾因此未能刊出這位審查人對這篇紀要的寶貴批評意見。同時,我們也願藉此說明,本刊編委會並非總是消極依循外審意見來作形式裁決,跨領域的刊物宗旨也使我們不自限於某單一學科認識的學術形式與價值。本刊以「批評與回應」作為積極的接觸區(contact zone),我們不需要任何評審的「背書」,而是期待些許對話的善意與慷慨。本期「思想論壇」,賀照田對高橋哲哉〈何謂戰後責任?〉(2007年12月,新竹交大)一篇演講的與談以及高橋的回應,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讀本刊第四期「思想翻譯」高橋哲哉的兩篇文章。本期「思想翻譯」,子安宣邦論三木清〈讀書論〉,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本刊第六期增刊子安宣邦專輯。與Réne Schérer在法國席亞克(Chilhac,2007年9月),午後寧靜的艾里耶河畔,一場隨興而富有啟發的專題訪談。「專題」無他,就是Réne Schérer,跟他所折射的法國思想。我要謝謝楊凱麟幾位朋友的整理與翻譯。本刊第二期曾經專訪攝影家張乾琦。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雙重:張乾琦的攝影藝術》(Doubleness: Photography of Chang Chien-Chi),我們獲得兩篇展評,觀點各異,同時併陳以饗讀者。也是攝影家的布希亞談攝影世界,dailymotion上流通一件六分鐘的專訪,法語訪談沒有字幕,我們為其作了中文「轉譯」。這也是今後本刊可能為讀者提供的一項新的服務:在youtube或dailymotion之類媒介影片流通的內容,若進行的語言不屬中文英文,又沒有中英文字幕,那麼在興趣相符、翻譯資源允許之下,可考慮提供「轉譯」並附上影片出處的網址。

文化研究期刊(第9期/2009秋)

Author : 張君玫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52 pages
File Size : 44,6 Mb
Release : 2024-06-29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4004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9期/2009秋) by 張君玫 等 Pdf

《文化研究》第九期共收錄四篇風格及論題迥異的研究論文:張君玫〈「陰性情境」與「空缺主體」:重探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幾個面向〉一文,從1990年代幾場關於台灣後殖民性的激辯著手,重探台灣的後殖民論述場域,尤其是關於「主體位置」、「空白主體」、「主體化」等關鍵爭議與概念的複雜動態,並試圖以「陰性情境」和「空缺主體」之間的相互闡連來理解台灣的主體性空間,以及如何在關於認同建構的文化研究中重新置入土地與肉身的物質性思考。林克明〈檔案夢:從《最好的時光》之〈戀愛夢〉中的一個音樂錯置論德希達的檔案熱〉一文,則從侯孝賢的電影《最好的時光》三段故事之一的〈戀愛夢〉進入,從其中一個音樂錯置問題出發,嘗試由德希達的「檔案熱」來理解電影和記憶的關係,作者認為,透過德希達對檔案的觀點,電影所召喚的記憶絕非所謂的「真實材料」,而是潛藏在真實資料背後,不可見的「陰影檔案」。同時,也唯有當電影成為創作者的夢,創作者才能成功召喚他所期待的記憶。張歷君〈從詩語革命到電影詩學:論俄國未來主義與形式主義的視覺性〉一文,則透過大量的史料和文本分析來處理了俄國形式主義對文學性的理解與定義,指出其與20世紀初新興的電影影像邏輯和立體未來主義的視覺實驗,有著緊密的歷史因緣,並初步闡明包含在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中獨特的視覺經驗或視覺性,進一步指出隱含在蘇俄左翼前衛藝術理論和實踐中的文化政治意涵。李明璁〈去/再領域化的西門町:「擬東京」消費地景的想像與建構〉一文,藉由對台北西門町消費地景變遷的歷史與民族誌考察,反省並修補晚近全球化理論中的「去領域化」概念,同時主張,去領域畫布是「無國界」或「除地域性」的簡單想像,而是所有去領域都必然伴隨著再領域化。西門町的地景宛若一張羊皮紙,既更迭抹除,卻又沈積堆疊著日本殖民現代性、國府發展主義邏輯及在地/跨國連結的青年次文化等遺緒,從而建構出如今所見的:台日文化交混雜揉的「擬東京」消費地景。李明璁一文自投稿、審查、修訂等,共歷經2年半的時間、3次審查,作者與審查人之間的論點相歧,互有交錯。編委會在經過多方考慮之下,決定刊登本文並邀請審查人進行公開批評,促成這場「檯面下」的論辯能夠形成正式的觀點交鋒,並將雙方精彩的思考呈現在本期的「批評與回應」。孫歌〈作為思想史事件的「非典」〉,是難得的「內部視角」之作。誠如孫歌所言,內部視角和外部視角並不是指物理意義上的「內」與「外」,也不是強化作為實體的「內部」和「外部」的差異,也因此,重點並不在於分析者是否是當事人,而是有賴於分析者採用的「視角」,是否能夠從「內部」來把握事件的狀況、理解流動的現實,還是從「外部」將狀況固定化、用一連串靜止的要素對事件做出重構。(頁185)在今日對於中國的理解,無論是中國在地的知識分子或是外界的窺探與分析嘗試,經常都還駐足在「外部視角」徘徊,即使是非常火紅的事件或主題──例如非典──亦然,仍舊非常欠缺「內部視角」。這使得即便在非典「已過去」7、8年後的今日,刊登孫歌這篇藉由「非典」討論中國社會文化分析的文章深具意義,也期待能對當前相干的社會文化分析,起了相互啟發召喚的作用。李尚仁的〈評《氣功熱》〉,討論David Palmer的Qigong Fever: Body, Science and Utopia in China (2007)一書,簡要而精確地評議了該書在討論中國氣功熱現象的優點:尤其將氣功在中國的起落視作具有獨特的政治性等討論角度,的確是理解當代中國國族主義的極佳切入點;以及值得再斟酌之處:諸如放在科學知識社會學、身體人類學和感官人類學的討論脈絡,或再加上其他類似的歷史現象的比較(如和70年代蘇聯類似研究)及氣功與中醫的複雜關係等。本期另刊登了三篇視覺性的文章,林志明〈最個人的也就是最政治的:訪陳界仁〉一文,訪談國家文藝獎美術類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陳界仁,詳述個人生命歷程的回顧和反省,如何成為他自己的創作出發點,尤其是其尖銳的批判意識和不止歇的衝撞體制和自省。郭秀鈴在〈有沒有一種觀點?由《亞洲藝術雙年展》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理想與實踐〉一文中,則從策展者、政府部門及文化政策的交纏中,非常仔細且批判地重新閱讀這些展覽作品及其後設意義,並提出社會使命、邊緣者權益等的「觀看」角度。吳哲良的〈生痕標語〉是本刊第一篇刊出的民族誌詩文。「民族誌詩文」是本刊創刊時即已設想的稿類之一,希望能夠吸引田野經驗與反省的詩作或散文,透過精鍊的文字和有力的視覺手法來表現深刻的洞察,期盼邀請更多田野研究者的加入。

文化研究期刊(第6期增刊)

Author : 子安宣邦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68 pages
File Size : 52,5 Mb
Release : 2024-06-29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533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6期增刊) by 子安宣邦 等 Pdf

思想的抵抗線在何處?--子安宣邦的方法與外部視角(序論)Where is the Line of Resistance?- The Method and the Exterior Perspective of KOYASU Nobukuni's Thought劉紀蕙Joyce C.H. Liu為什麼要替子安宣邦策劃一次專輯?為什麼我們對子安宣邦感興趣,而要討論他?在當代的思想史中,子安宣邦提出了什麼重要的問題?透過他所提出的思考與知識的挑戰,我們希望面對的,是什麼問題?琉球學者上里賢一的好奇是有意思的:從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地支配下解放、至今已超過60年,在擁有此一歷史背景的台灣,吸引著台灣研究者的究竟是子安教授研究中的什麼呢?原本是殖民者但是又對殖民地報以同情之學者的觀點,是吸引我們的原因之一嗎?或者,子安宣邦對於日本現代性以及國家主義的犀利批判,是我們以後殖民歷史位置抒發對於日本帝國抗議的管道嗎?又或者,子安宣邦對於日本思想史以及東亞儒學的研究,是我們進一步靠近與鞏固東亞與儒學的快速道路與墊腳石嗎?這些面向或許吸引了部分的台灣研究者,但是,卻並不是我們的關注或是興趣。我們注意子安宣邦的原因,是他長年以來持續而深刻的知識工作,以及此工作所透露的思想力度與啟發。子安宣邦多年來對於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知識考掘學,從日本近代倫理概念的詮釋模式,昭和時期日本知識分子與時代氛圍的同構,「種」的邏輯與國家民俗學、國語、支那學的建立,世界秩序之下的東洋概念與東亞儒學復興,死的哲學與浪漫戰爭美學的擴散:子安宣邦指出,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認識與時代脈絡的共謀,往往透露出思想實體化的視角局限,逐漸朝向帝國擴張而不自知。從子安宣邦的研究中,我們一再看到他努力指出,現代觀念中習以為常而不以為意的概念,例如國語,看來自然,其實是虛構的概念;所謂顯現日常視角與平民生活的民俗學,其實是抽象而被詩意化的概念,隱藏著擴張而排外的國家敘事;至於東洋的概念,更是在被組織的世界史與世界文明秩序之下的虛構產物,受到了一系列從黑格爾、岡倉天心、福澤諭吉、脫亞論與文明論的話語影響而逐漸構成,並導向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子安宣邦一次又一次地尖銳的揭露知識內部隱藏的形上學暴力,日本近代擴張式帝國視角的盲點,以及話語中雙重性的弔詭。這些解構式的思考模式,看來和子安宣邦從1960年代與法國同步的日本學運世代以來便熟悉的德希達與傅柯有相當的親近性。但是,令我們重視的是,子安宣邦的論點與長期的工作完全建立於他對於日本思想史的掌握,以及他對於話語模式的敏銳分析。一個關鍵概念在於日本思想中何時出現將人類的存在放置於社會性與語言結構之中的論述模式。子安宣邦認為,在日本思想史中,江戶時代的荻生徂徠是首度有系統地揭露了人類存在的外在視點,並引入了語言衝突的思想家。徂徠建立了人類是社會性存在的論點,說明作為人類外在理論系統的語言如何提供了外在規範的具體條件與方案。所謂「禮樂刑政」,便是制訂人類共同體以及共同生活習慣(habitus)的模式;「先王之道」則是人類文化與政治共同體的製作者,先王或是聖人並不是「人類內在極致的理想」,而是「人類社會性視點所關注的人類共同體之外在原點」。先王之道是對人類共同體的教導,而共同生活習慣的身體教化,便透過禮樂而完成。我們注意到,子安宣邦將語言視為被歷史化的外在規範,這個歷史化的語言具有特定的概念結構與視角,使歷史主體與話語實踐自發地依循此結構與視角進行,選擇並累積同質性的概念,而作為自我的證明。因此,子安宣邦要檢視此內部視角的封閉性以及自我同一性,並揭露此內部循環的語言邏輯如何預設排除的原則。子安宣邦說,「鬼神棲息何處?鬼神棲息在人類的語言之中,人類的存在空間正是鬼神棲息之處。」語言是人類棲居之處。人類的價值、信仰、人倫關係、行為尺度與準繩、祭拜的祖先或是鬼神,都是由語言所建立的,而從屬於當時所共同遵循的終極價值。因此,掌握詮釋位置者,便可具有描述此終極價值之特定屬性的權力。子安宣邦指出,和?哲郎會在《倫理學》中將國家詮釋為「最高的人倫態」,而國家的全體性是「最高層次的終極性」,原因是十九世紀後期日本所發展出來的倫理學,正是透過重建儒學,而將國家主義邏輯納入倫理概念範疇的模式。重新檢討現代性概念如何被形上學的邏輯建立了內在的規範,暴露其具有壓迫性的帝國視角,而不讓任何概念以「自明」與「實體」的位置複製與擴散,或是鞏固其系統──就是子安宣邦的工作。可是,當子安宣邦檢討竹內好話語的內在雙重性,卻又提出東亞作為方法的問題時,他能夠不陷入一個實體化想像的東亞嗎?他所說的「由竹內所導引出的對抗軸」的亞細亞主義,能夠不被已經充滿了內在暴力與權力配置的大東亞共榮圈意識形態所沾染嗎?無論是解放亞洲、東亞新秩序、東亞協同體、亞洲原理、作為方法的亞洲,都無法不帶有此擴張式的權力定位與重組痕跡。趙京華問的好:「你講的是誰的亞洲?『東亞共同體』構想會不會是帝國亡靈的再現?」子安宣邦所提出的對抗軸,並不在對抗帝國主義戰爭或是殖民地侵略戰爭之間的選擇,也不是不滿於歐洲原理所單一支配的對抗路徑,而是參考竹內好所提出的「作為方法的亞洲」:亞細亞主義是非實體的、作為方法的概念,藉由此對抗軸,呈現出現代性中對立矛盾卻相互糾葛的二重性,使得歷史事件帶給我們「永久戰爭般永不止息的思想課題」。此處,我們必須掌握到什麼是子安宣邦反覆討論的「方法」?他所說的從實體轉向方法,是什麼意思?當子安宣邦將作為日本近代史之外部的江戶視作觀察近代日本的「外部視角」,他所說的「外部視角」是什麼?當傅柯論及域外思維時,dehors,他指出所謂的「域外」,是透過驅逐與禁閉所建立的部署,而建構的「域外」。我思,則我被建構於自身確認的虛構系統而遠離自身;我說,則我不斷驅離此被主觀化的實存。因此,傅柯說,相對於哲學反思的內在性和我們知識的實證性思維,語言不斷「往外邊的過渡」──「自身之外」(hors de soi)──的運動,我們可以將它稱為「外邊思維」,語言的活動必然會出現佔據此處而同時遠離自身的悖反運動。子安宣邦所說的外部視角,十分靠近傅柯所討論地不斷在運動中的外邊思維。不過,子安宣邦將外部視角更為清楚的界定:這是被排除於同一性的共同體之外的「他者視點」。2008年4月8日,子安宣邦在交通大學的第一天演講中,以現代之前的江戶作為外部視角,省思現代所帶來的封閉,並檢討儒學的再實體化。在這個脈絡之下,江戶時期是被日本近代所界定與排除的外部,而近代與江戶兩種視線嚴重撞擊,便發生了批判性的「外部視角」。在第二天的演講中,子安宣邦則討論日本如何以國家的「計算」方式納入了沖繩,又透過國家的權力而排除了沖繩,使沖繩成為隱藏戰爭窮兵黷武者的替代物,沖繩「無數的死者」就是一個思考此國家暴力的外部視角。在《歷史的共有體》這本書中,子安宣邦與韓國學者穿插對話,各自呈現日俄戰爭在日本與韓國的近代史中所暴露的自身合理化以及視角的局限。我們注意到,在子安宣邦的思考工作中,所謂的「方法」,是不斷反身對語言內部的領域占有以及權力體制,進行批判式與戰鬥式的思考;而「外部視角」則是暴露歷史時期脈絡所構築的話語體系的內在矛盾與雙重性。在我們的訪談中,子安宣邦解釋,這個被排除於外部的他者,其實是共同體內部的不可見或是不可思。透過這個被排除的他者視點,我們才能夠看到共同體內部的壓迫性以及不可見之處。然而,他特別強調,這個他者視點不是個實體結構的對抗位置,而是個運動過程中的批判位置。因此,從他者視點切入,並不是破壞整體,而是不斷以動態的方式重組,改變現有狀態。子安宣邦所說的「方法」,就是能夠帶來運動的他者視點,或是不斷戰爭的思想運動。因此,子安宣邦在講座中所提出的「作為方法的亞洲」,其實是針對被話語所實體化的亞洲,不斷進行解構與重組,化解其帝國霸權的運動體,而使「亞細亞」作為批判思想的運動體;至於他所思考的「亞洲市民」,則是參與此不斷進行中的批判思考的運動者,持續解構與重組亞洲的整體,而使其保持開放的運動狀態。作為方法的亞細亞,其抵抗軸在何處呢?換一種問法:思想的抵抗線在何處呢?要拉起這一條抵抗軸,我們要如何想像這一條非實體化而不占空間的細細長線?以子安宣邦的說法,這一條抵抗線是附著於話語內部未思之處的外部,處於話語內部雙重性的視角撞擊之際,是維持在運動狀態而不被實體化的思想之力。我們也可以延續子安宣邦的說法,進一步提出一種考慮:要啟動這個思想的運動,除了要讓歷史語境中已思與未思之處發生撞擊,暴露其雙重性的弔詭,更需要處於此思想抵抗軸的每一個「點」,都以獨一的方式撤離其被給定的線性方向,不被同質化地集結,其思想出現的方式無法被訂製或是預知:這種空集合式的運動點,是讓所謂的「亞細亞」或是任何研究對象不被實體化的前提,也是讓任何抵抗點不至於實體化與建立權力領域的前提。此外,我們更應該以同樣的理解模式,重新檢討歷史語境中的任何一個「點」,除了面對其可能被鑲嵌的雙重弔詭之外,也要檢視此「點」如何可能逸離了其時代的目的性與功能性,而曾經發生過一種作為事件的思想運動。為了深入地理解與討論子安宣邦的思想,我們邀請了子安宣邦來交通大學進行系列的講座,也邀請了楊儒賓、祝平次、何乏筆與陳光興在不同的場次提供回應意見。此次《文化研究》學刊規劃的子安宣邦專輯,除了挑選子安宣邦於2008年出版的《何謂「近代的超克」》四篇文章,央請中國社科院董炳月教授與台灣的林鍵鱗先生、賴俐欣小姐翻譯之外,也納入了子安宣邦於2008年4月訪台的兩次講座,本地學者包括本刊編委林志明的回應意見,在場聽眾的討論,一次專訪,以及琉球學者上里賢一、中國學者趙京華、日本研究者戶倉恆信的短論。至於如何在中文脈絡與歷史語境之下,持續檢討國家主義、帝國擴張或是全球化市場壟斷等等現代性論述所牽扯的話語霸權,進行批判性思想運動,則是本專輯所期待的後續迴響。

上海文化年鉴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594 pages
File Size : 43,6 Mb
Release : 2008
Category : Art, Chinese
ISBN : UOM:39015081066428

Get Book

上海文化年鉴 by Anonim Pdf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第六卷)现代卷

Author : 吴笛总主编,范捷平等著
Publisher : BEIJING BOOK CO. INC.
Page : 675 pages
File Size : 47,6 Mb
Release : 2021-11-10
Category : Literary Criticism
ISBN : 8210379456XXX

Get Book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第六卷)现代卷 by 吴笛总主编,范捷平等著 Pdf

本书重点关注象征主义文学、意象主义诗歌、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文学经典的生成和传播,还重点研究苏俄文学中的“红色经典”的生成及其巨大的伦理教诲作用,以及东方文学大师泰戈尔的文学经典在译介、改编等流传过程中的文化现象。

1919 – The Year That Changed China

Author : Elisabeth Forster
Publisher :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
Page : 258 pages
File Size : 41,7 Mb
Release : 2018-03-05
Category : History
ISBN : 9783110558296

Get Book

1919 – The Year That Changed China by Elisabeth Forster Pdf

The year 1919 changed Chinese culture radically, but in a way that completely took contemporaries by surpri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even well-informed intellectuals did not anticipate that, for instance, baihua (aprecursor of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communism, Hu Shi and Chen Duxiu would become important and famous – all of which was very obvious to them at the end of the year. Elisabeth Forster traces the precise mechanisms behind this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a rich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newspapers, personal letters, student essays, advertisements, textbooks and diaries. She proposes a new model for cultural change, which puts intellectual marketing at its core. This book retells the story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light of the diversifi ed and decentered picture of Republican China developed in recent scholarship. It is a lively and ironic narrative about cultural change through academic infi ghting, rumor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newspaper stories and intellectuals (hell-)bent on selling agendas through powerful buzzwords.

Tetsugaku Companion to Ogyu Sorai

Author : W.J. BOOT,Daiki TAKAYAMA
Publisher : Springer Nature
Page : 187 pages
File Size : 54,5 Mb
Release : 2019-10-22
Category : Philosophy
ISBN : 9783030154752

Get Book

Tetsugaku Companion to Ogyu Sorai by W.J. BOOT,Daiki TAKAYAMA Pdf

This book contains short analyses (kaidai) of Ogyū Sorai’s (1666-1728) most important works, as well as a biography and a number of essays. The essays explore various aspects of his teachings, of the origins of his thought, and of the reception of his ideas in Japan, China, and Korea before and after "modernization" struck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gyū Sorai has come to be considered the pivotal thinker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Japan. Mor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Sorai than on any other Confucian thinker of this period. This book disentangles the modern reception from the way in which Sorai's ideas were understood and evaluated in Japan and China in the century following his death. The joint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of a number of the foremost specialists in Japan, Taiwan, and the West is that Sorai was and remains an original, innovative, and important thinker, but that his position within East-Asian thought should be redefined in terms of the East-Asian tradition to which he belonged, and not in the paradigms of European History of Philosophy or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book represents up-to-date scholarship and allows both the young scholar to acquaint himself with Sorai, and the intellectual historian to compare Sorai with other thinkers of other times and of other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東洋學文獻類目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666 pages
File Size : 55,7 Mb
Release : 2007
Category : Asia
ISBN : UOM:39015067572720

Get Book

東洋學文獻類目 by Anonim Pdf

中国法律语言学展望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328 pages
File Size : 51,6 Mb
Release : 2007
Category : Forensic linguistics
ISBN : UCSD:31822036850071

Get Book

中国法律语言学展望 by Anonim Pdf

本书共分法律语言学研究、法律语言应用研究、法律语言翻译研究和法律语言教学研究四大类。学者们就法律语言学研究的学科意义、学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途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对同行的研究具有参考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