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日本文化史

另類日本文化史 Book in PDF, ePub and Kindle version is available to download in english. Read online anytime anywhere directly from your device. Click on the download button below to get a free pdf file of 另類日本文化史 book. This book definitely worth reading, it is an incredibly well-written.

另類日本文化史

Author : 姜建強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128 pages
File Size : 52,9 Mb
Release : 2014
Category : Electronic
ISBN : 9620436083

Get Book

另類日本文化史 by 姜建強 Pdf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

Author : 李天鐸╱主編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180 pages
File Size : 47,6 Mb
Release : 2002-03-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573246008

Get Book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 by 李天鐸╱主編 Pdf

日本在亞洲一直是一個讓人瞠目以視與心存芥蒂的國家。一九九○年代以降,它以圖文視聽為主要形式的流行文化,在傳播媒體與資本商業體系的推波助瀾下,持續地以星火燎原之勢向亞洲各地蔓延。在台灣,日本電視偶像劇、卡通、廣告、綜藝節目等,早已成為七十多個電視頻道,黃金時段的重頭戲碼;在香港、新加坡、台灣街頭林立的書局與租書店的架櫃上,日文時尚出版物與漫畫書總是以精美細緻的包裝,陳列在最顯眼的位置;而日本的流行音樂、漫畫、電視、卡通等,也在曼谷、馬尼拉、吉隆坡、甚至在一向仇日的中國大陸都會區有著非凡的銷售佳績;就連一向頗具規模的日本情色文化商品,從寫真集到成人影視成品(adult video),也藉由網路科技與盜版VCD,擴散到華人社會各個角落,解放炎黃男兒蠢蠢欲動的情慾。此外,在各個都市角落開設著各式風味的拉麵館、居酒屋、燒烤店、東洋茶坊,還有知名的巨型百貨屋,三越、SOGO、Tokyo Hands、高島屋、伊勢丹等等。看到這些種種,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日本化的文化消費空間」已在亞洲社會中具體浮現。日本流行文化商品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無可規避的一部分。而這個事實也孕育了一批以追逐日本文化商品為生命至極意義的年輕族群──「哈日族」。 ? 面對這波濤洶湧的日本流行熱潮,在台灣學術領域完整且有系統的相關論著,卻是不多見。這個現象在其他華人學術社群亦是如此。細究其因,多半在於高居社會階層頂端,並掌握言說權力的學術精英,對於這股由大眾媒體趨動,流竄於社會普羅大眾階層,具備強烈消費逸樂性格的文化型態,總是自覺的或是不自覺的,不願承認它在「嚴謹」的學術殿堂存在的適切性與正當性。 ? 此外,即便是有為數不多的論述出現,其秉持的態度也多半是鄙視甚於正視。有些政經與歷史領域的學者,處在現今全球化風潮下,眼見日本文化的高漲,卻仍擺脫不了一九八○年代前的民族主義思維,與歷史情仇,持續地以「喪失國格」或是「崇洋媚日」類似的名詞冠以年輕的哈日族群無可原諒的罪名(高居副總統之位的呂秀蓮就是其中一位);也有些社會文化領域的學者,將日本流行文化的風潮,視為是一個以物質消費為導向之族群的集體病症或是雙重認同的失調。還有些許傳播領域的學者,將複雜的政經因素抽離,運用常態科學量化的方法,來試圖理解,各個族群對某類項的日本文化商品接觸後的「滿意度」、「認同度」或是「效益度」等。 ? 見識到這般種種論述,我們以為,探究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還有其他華人社會,不應只是切片方式的援引消費主義、民族主義、或實證主義等觀點取向,而應該將其置於當代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範疇下,多面向的參照社經體制、地緣臨近性、文化接近性、國族歷史脈絡等因素。同時,我們也一直篤信,由於日本過往對台灣、香港、中國大陸、與亞洲等地的戰爭創痛,如今對於由媒體與資本商業體系策動的日本流行文化的研究,更應該是建立在理性與審慎的基礎上,如此才能對這股潮勢與自身社會成員相應相生的現象,有更深層的透視。這即是本期,《媒介擬想》創刊首期,選定「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為主題的目的,同時這也呼應了本刊創立的宗旨:鎖定媒介發展衍生的社會文化趨向,做共時性╱歷時性與結構性的深度論述。 ? 本期共編錄了七篇命題多元、立論精闢的專文。首先,是三篇有關日本趨勢劇的論文。由何慧雯女士與本人合著的〈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以歷史社會取向宏觀性的審視日本趨勢劇被媒體機構引進,重新以「偶像劇」之名在台灣社會做行銷與播映所造成的狂飆現象,其政經文化面向的深層意義。另一篇,〈文化想像:日本偶像劇在台灣〉,邱雯博士則將趨勢劇不只是看做一種跨國電視節目類型,同時也是一項「社會裝置」。透過這個裝置她檢視了日本與台灣是如何的建構對於他者的文化想像。同樣是有關該劇種的〈日常生活中的日本假期?日劇《長假》的在地(香港)消費〉,香港梁旭明博士援引觀眾研究取向來探討香港「在地」的觀眾是怎樣把該劇種情節、人物與場景,靈活地套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做為對刻板生活的一種反省與慰藉。 ? 在研究取向上頗為近似的一篇專文〈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政策第一代青年人眼中的日本〉,中野嘉子博士與三位學者藉由深入北京、南京、廣州等三地的實地訪談,來理解中國當前的年輕族群在觀看了一連串日本電視節目後,對這個昔日仇敵的觀感與認定。還有一篇異常罕見的論著〈圖框中的東亞共榮世界:日本漫畫中的後殖民論述〉,徐佳馨女士陳述長期以來台灣對於漫畫的忽視,導致日本漫畫在市場處於絕對的優勢,沿由這個事實,她進一步剖析在日本漫畫看似通俗的表層下,所深含的後殖民意念。另一篇來自美國David Desser教授的〈消費亞洲:華語及日本流行文化與美國的消費〉,由一九五○、六○年代的日本武士與怪獸電影引進美國談起,一直到一九八○、九○年代的日本卡通動畫與電玩,還有香港的功夫與警匪片,來論證一向以全球流行文化超級強權自居的美國,其霸業在美學表現與工業生產結構上,是如何的為這些極富創意巧思的亞洲影視成品所腐蝕。最後,本期唯一的英文著作〈國族至尊與主體至上?日本動畫、菲律賓慰安婦、性別與主權〉(Sovereign Nation, Sovereign Subjects? Japanese Animation, Filipino Comfort Women, Sexuality and Sovereignty),菲律賓大學的Roland B. Tolentino博士針對日本動畫中人物角色的性別特徵與關係,來對應現實世界中,慰安婦性別認同遭受扭曲,以至於在追求記憶與正義的過程中,喪失了自身被社會認同的權力。 ?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首期專題的編輯作業與本刊的籌劃創立幾乎是同步進行的,為時長達兩年又八個月,其間經歷台北與香港各一次的策劃會議與兩次學術研討論壇,還有本刊編輯同仁、作者、匿名評審、譯者之間無數的電子郵件往返。在此,我們要向他們表達由衷的感謝。 ? 最後,限於篇幅,本期流行文化形式的探討是以帶動日本流行商品跨國挪移風潮的電視趨勢劇為主軸,而以漫畫與動畫卡通為輔。至於其他日本文化形式的論述,將於第二期接續出刊。 ? 李天鐸 本期主編 2002. 3. 1

另类日本史

Author : 姜建强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402 pages
File Size : 54,6 Mb
Release : 2011
Category : Japan
ISBN : 7313070829

Get Book

另类日本史 by 姜建强 Pdf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Author : 李道新著
Publisher : BEIJING BOOK CO. INC.
Page : 1138 pages
File Size : 50,6 Mb
Release : 2005-02-01
Category : Performing Arts
ISBN : 8210379456XXX

Get Book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by 李道新著 Pdf

本书以中国电影百年(1905~2004)发展历程为观照对象,整合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电影的整体面貌,把中国电影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段进行分析和研究。

文化研究期刊(第9期/2009秋)

Author : 張君玫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52 pages
File Size : 40,8 Mb
Release : 2024-07-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4004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9期/2009秋) by 張君玫 等 Pdf

《文化研究》第九期共收錄四篇風格及論題迥異的研究論文:張君玫〈「陰性情境」與「空缺主體」:重探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幾個面向〉一文,從1990年代幾場關於台灣後殖民性的激辯著手,重探台灣的後殖民論述場域,尤其是關於「主體位置」、「空白主體」、「主體化」等關鍵爭議與概念的複雜動態,並試圖以「陰性情境」和「空缺主體」之間的相互闡連來理解台灣的主體性空間,以及如何在關於認同建構的文化研究中重新置入土地與肉身的物質性思考。林克明〈檔案夢:從《最好的時光》之〈戀愛夢〉中的一個音樂錯置論德希達的檔案熱〉一文,則從侯孝賢的電影《最好的時光》三段故事之一的〈戀愛夢〉進入,從其中一個音樂錯置問題出發,嘗試由德希達的「檔案熱」來理解電影和記憶的關係,作者認為,透過德希達對檔案的觀點,電影所召喚的記憶絕非所謂的「真實材料」,而是潛藏在真實資料背後,不可見的「陰影檔案」。同時,也唯有當電影成為創作者的夢,創作者才能成功召喚他所期待的記憶。張歷君〈從詩語革命到電影詩學:論俄國未來主義與形式主義的視覺性〉一文,則透過大量的史料和文本分析來處理了俄國形式主義對文學性的理解與定義,指出其與20世紀初新興的電影影像邏輯和立體未來主義的視覺實驗,有著緊密的歷史因緣,並初步闡明包含在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中獨特的視覺經驗或視覺性,進一步指出隱含在蘇俄左翼前衛藝術理論和實踐中的文化政治意涵。李明璁〈去/再領域化的西門町:「擬東京」消費地景的想像與建構〉一文,藉由對台北西門町消費地景變遷的歷史與民族誌考察,反省並修補晚近全球化理論中的「去領域化」概念,同時主張,去領域畫布是「無國界」或「除地域性」的簡單想像,而是所有去領域都必然伴隨著再領域化。西門町的地景宛若一張羊皮紙,既更迭抹除,卻又沈積堆疊著日本殖民現代性、國府發展主義邏輯及在地/跨國連結的青年次文化等遺緒,從而建構出如今所見的:台日文化交混雜揉的「擬東京」消費地景。李明璁一文自投稿、審查、修訂等,共歷經2年半的時間、3次審查,作者與審查人之間的論點相歧,互有交錯。編委會在經過多方考慮之下,決定刊登本文並邀請審查人進行公開批評,促成這場「檯面下」的論辯能夠形成正式的觀點交鋒,並將雙方精彩的思考呈現在本期的「批評與回應」。孫歌〈作為思想史事件的「非典」〉,是難得的「內部視角」之作。誠如孫歌所言,內部視角和外部視角並不是指物理意義上的「內」與「外」,也不是強化作為實體的「內部」和「外部」的差異,也因此,重點並不在於分析者是否是當事人,而是有賴於分析者採用的「視角」,是否能夠從「內部」來把握事件的狀況、理解流動的現實,還是從「外部」將狀況固定化、用一連串靜止的要素對事件做出重構。(頁185)在今日對於中國的理解,無論是中國在地的知識分子或是外界的窺探與分析嘗試,經常都還駐足在「外部視角」徘徊,即使是非常火紅的事件或主題──例如非典──亦然,仍舊非常欠缺「內部視角」。這使得即便在非典「已過去」7、8年後的今日,刊登孫歌這篇藉由「非典」討論中國社會文化分析的文章深具意義,也期待能對當前相干的社會文化分析,起了相互啟發召喚的作用。李尚仁的〈評《氣功熱》〉,討論David Palmer的Qigong Fever: Body, Science and Utopia in China (2007)一書,簡要而精確地評議了該書在討論中國氣功熱現象的優點:尤其將氣功在中國的起落視作具有獨特的政治性等討論角度,的確是理解當代中國國族主義的極佳切入點;以及值得再斟酌之處:諸如放在科學知識社會學、身體人類學和感官人類學的討論脈絡,或再加上其他類似的歷史現象的比較(如和70年代蘇聯類似研究)及氣功與中醫的複雜關係等。本期另刊登了三篇視覺性的文章,林志明〈最個人的也就是最政治的:訪陳界仁〉一文,訪談國家文藝獎美術類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陳界仁,詳述個人生命歷程的回顧和反省,如何成為他自己的創作出發點,尤其是其尖銳的批判意識和不止歇的衝撞體制和自省。郭秀鈴在〈有沒有一種觀點?由《亞洲藝術雙年展》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理想與實踐〉一文中,則從策展者、政府部門及文化政策的交纏中,非常仔細且批判地重新閱讀這些展覽作品及其後設意義,並提出社會使命、邊緣者權益等的「觀看」角度。吳哲良的〈生痕標語〉是本刊第一篇刊出的民族誌詩文。「民族誌詩文」是本刊創刊時即已設想的稿類之一,希望能夠吸引田野經驗與反省的詩作或散文,透過精鍊的文字和有力的視覺手法來表現深刻的洞察,期盼邀請更多田野研究者的加入。

新编日本近代史

Author : 宋成有著
Publisher : BEIJING BOOK CO. INC.
Page : 722 pages
File Size : 54,9 Mb
Release : 2021-11-09
Category : History
ISBN : 8210379456XXX

Get Book

新编日本近代史 by 宋成有著 Pdf

本书重点叙述了风云变幻的日本近代史。从幕府的崩溃、明治政权的建立到欧化时期的维新、民族化时期的维新一直到“大日本帝国”的武力崛起、太平洋战争与日本帝国的灭亡。其间穿插叙述了围绕社会变动发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各阶层的激变与分化。

台灣光華雜誌2017年1月號中英文版

Author : 光華畫報雜誌社
Publisher : 光華畫報雜誌社
Page : 128 pages
File Size : 53,8 Mb
Release : 2017-01-01
Category : Antiques & Collectibles
ISBN : 8210379456XXX

Get Book

台灣光華雜誌2017年1月號中英文版 by 光華畫報雜誌社 Pdf

前人已遠,留予行誼在人間源遠流傳。 他們在自己的故事裡傾力建構城堡,鑄成與土地、情感、命運、時代緊緊串聯的生命長城。百年身後的這座城堡,是故居、是紀念館,經歷歲月淘洗而穿透歷史,直與榮辱成敗相互呼應詮釋,都是時代最具代表、且最鮮明的歷史圖騰。 這裡,曾輝煌燦爛;這裡,曾冠蓋雲集;這裡,曾風起雲湧;這裡,曾運籌帷幄於家國大計;這裡,曾揮灑藝文於風花雪月;這裡,曾臨終伴陪於畢生精粹。 時過境未遷,現在這裡草木扶疏、這裡人文薈萃、這裡肅穆恬靜、這裡幽遠暢寄。在斜影映入的某一瞬間,置身靜謐氛圍裡細細追想,前人鋪陳在歷史底層的生命光景、壯志宏願與情感細節,都歷歷重現而仿見婆娑身影。 踱步其間,凝視故居舊景久久,彷彿在光陰中逆流溯行,在每一座門扉開啟上,尋索曾經的絕代風華、在每一扇窗櫺敞閉中,追憶過往的叱吒風雲、在每一處隔鄰轉角間,緬憶當年的顛沛流離。巡覽屋內展示的每一張泛黃照片、每一件斑駁擺設、每一本嘔心巨著、每一幅彩繪畫作、每一座展姿雕塑,都讓人想要撫觸歲時光影的履跡、刻痕⋯⋯

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

Author : (日)狭间直树著,张雯译
Publisher : BEIJING BOOK CO. INC.
Page : 206 pages
File Size : 47,9 Mb
Release : 2017-02-01
Category : Political Science
ISBN : 8210379456XXX

Get Book

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 by (日)狭间直树著,张雯译 Pdf

本书内容包括:何谓亚洲主义;曾根俊虎与振亚社;兴亚会;亚细亚协会;东邦协会;东亚会与同文会;善邻协会——关于冈本监辅;善邻译书馆;早期亚洲主义的历史意义——东亚同文会的成立等。

衛生與醫療

Author : 祝平一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352 pages
File Size : 44,5 Mb
Release : 2013
Category : China
ISBN : UIUC:30112119823216

Get Book

衛生與醫療 by 祝平一 Pdf

中國外交史

Author : 藍玉春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372 pages
File Size : 50,5 Mb
Release : 2007
Category : China
ISBN : UOM:39015079510148

Get Book

中國外交史 by 藍玉春 Pdf

東亞文化與中文文學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428 pages
File Size : 54,9 Mb
Release : 2006
Category : Chinese literature
ISBN : UCSD:31822034913236

Get Book

東亞文化與中文文學 by Anonim Pdf

文化研究期刊(第5期/2007秋)

Author : 王智明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92 pages
File Size : 46,8 Mb
Release : 2024-07-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151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5期/2007秋) by 王智明 等 Pdf

編輯室報告文化研究一個迷人的獨特之處或許是:研究的問題總是由某些異質接觸的遭遇而激活的複雜性(complexity)。這項特色幾乎描述了本期的所有論文。「華人七○年代」,跨國跨洋、世代交錯,當然絕不單純。在日本與台灣之間的戰前沖繩八重山群島,一個民族語言、歷史文化交錯,不斷重劃疆界的「交界場域」,同樣的複雜。一個古老的伊比鳩魯物理概念,偶微偏,在當代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等不同谷道的奔流,是在莫測的思想史上醞成的複雜氣象。香港、札幌、澳門三個城市少年監獄的研究,描繪了從警治到犯罪學與主流社工論述藉著構築對「偏差」的道德恐慌而建制身分檢查與納入排除的規訓機械,同時卻也洩漏了規訓機械無法馴化的被囚主體,見證了他們挑釁常規的演作;且容我稱之為「被囚主體的複雜性」。香港藝術館的《不中不英》展覽,標題即已透露的不僅是殖民遭遇之下港式廣東話不中不英的語言複雜性,也是靈活多變、兼容並蓄的香港精神。影像的藝術創作,未知的冒險,一個文化事件,同樣是由異質接觸的遭遇而激活的複雜性,這個瞬間的或碰觸的複雜性,用曾御欽的語彙是:砰!一個作用力更為深廣的遭遇,構成了我們前後數個世代必須不斷重讀以重新瞭解自身認同的複雜性,那就是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日本跟西方的遭遇。汪暉對於「現代」的質詢,《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以及本期這篇〈再思考〉,子安宣邦對於福澤諭吉《文明論之概略》的再精讀,都是對這個重大遭遇的綿延回應。每個回應本身都開啟了在歷史中想像過去、在當代投射未來的向度,也都寓含了一個多重指涉的「思想」或「文明」主體,或視野。汪暉的四冊《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2004)涉及的歷史解釋議題甚廣,知識譜系的規模甚大,如黃錦樹形容的,不折不扣是個關於中國現代性起源的大敘事。這部體系著作雖早已存在著批評、提問與回應,但顯然值得更多的探討與論辯。既然是關於四冊《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再思考〉不同於一篇需要專業審查的研究論文,編委會也難以設想能夠涵蓋這部著作全幅議題的回應人,於是我們的任務是邀請能夠就局部議題貢獻批評的評論。黃錦樹與甘懷真兩篇各有精采的論點。我們期待第六期能讀到後續的評論以及作者的回應。對於思想上具有重要性的文章, 不拘泥於匿名審查形式,組織公開而有意義的批評與回應,本期的嘗試也為本刊開啟了一個新的組稿類型:「思想論壇」(Forum)。子安宣邦〈福澤諭吉《文明論之概略》精讀〉,由陳瑋芬翻譯與介紹,乃本期繼第四期的第二次「思想翻譯」(Translations)稿類的嘗試。我們期待這些新稿類的具體呈現,對於潛在的作者與譯者有些鼓勵的作用。朱元鴻

文脉:我们的心灵史

Author : 王充闾
Publisher : BEIJING BOOK CO. INC.
Page : 563 pages
File Size : 48,6 Mb
Release : 2021-11-07
Category : History
ISBN : 8210379456XXX

Get Book

文脉:我们的心灵史 by 王充闾 Pdf

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的千年心灵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史。它以优雅的散文梳理了中国人文的脉络,描绘中华三千年文明史上先贤的心路历程,纵贯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揭秘中国文化托命之人的心灵世界,写出了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传承文脉而明道、修心、守正、创新等叱咤风云的往事,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胸怀、内涵、坚守、情操,让人史回荡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理解我们的国家是如们在一代代文脉相传之中,得以明晰我们民族的心灵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文化研究期刊(第6期增刊)

Author : 子安宣邦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68 pages
File Size : 46,8 Mb
Release : 2024-07-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533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6期增刊) by 子安宣邦 等 Pdf

思想的抵抗線在何處?--子安宣邦的方法與外部視角(序論)Where is the Line of Resistance?- The Method and the Exterior Perspective of KOYASU Nobukuni's Thought劉紀蕙Joyce C.H. Liu為什麼要替子安宣邦策劃一次專輯?為什麼我們對子安宣邦感興趣,而要討論他?在當代的思想史中,子安宣邦提出了什麼重要的問題?透過他所提出的思考與知識的挑戰,我們希望面對的,是什麼問題?琉球學者上里賢一的好奇是有意思的:從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地支配下解放、至今已超過60年,在擁有此一歷史背景的台灣,吸引著台灣研究者的究竟是子安教授研究中的什麼呢?原本是殖民者但是又對殖民地報以同情之學者的觀點,是吸引我們的原因之一嗎?或者,子安宣邦對於日本現代性以及國家主義的犀利批判,是我們以後殖民歷史位置抒發對於日本帝國抗議的管道嗎?又或者,子安宣邦對於日本思想史以及東亞儒學的研究,是我們進一步靠近與鞏固東亞與儒學的快速道路與墊腳石嗎?這些面向或許吸引了部分的台灣研究者,但是,卻並不是我們的關注或是興趣。我們注意子安宣邦的原因,是他長年以來持續而深刻的知識工作,以及此工作所透露的思想力度與啟發。子安宣邦多年來對於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知識考掘學,從日本近代倫理概念的詮釋模式,昭和時期日本知識分子與時代氛圍的同構,「種」的邏輯與國家民俗學、國語、支那學的建立,世界秩序之下的東洋概念與東亞儒學復興,死的哲學與浪漫戰爭美學的擴散:子安宣邦指出,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認識與時代脈絡的共謀,往往透露出思想實體化的視角局限,逐漸朝向帝國擴張而不自知。從子安宣邦的研究中,我們一再看到他努力指出,現代觀念中習以為常而不以為意的概念,例如國語,看來自然,其實是虛構的概念;所謂顯現日常視角與平民生活的民俗學,其實是抽象而被詩意化的概念,隱藏著擴張而排外的國家敘事;至於東洋的概念,更是在被組織的世界史與世界文明秩序之下的虛構產物,受到了一系列從黑格爾、岡倉天心、福澤諭吉、脫亞論與文明論的話語影響而逐漸構成,並導向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子安宣邦一次又一次地尖銳的揭露知識內部隱藏的形上學暴力,日本近代擴張式帝國視角的盲點,以及話語中雙重性的弔詭。這些解構式的思考模式,看來和子安宣邦從1960年代與法國同步的日本學運世代以來便熟悉的德希達與傅柯有相當的親近性。但是,令我們重視的是,子安宣邦的論點與長期的工作完全建立於他對於日本思想史的掌握,以及他對於話語模式的敏銳分析。一個關鍵概念在於日本思想中何時出現將人類的存在放置於社會性與語言結構之中的論述模式。子安宣邦認為,在日本思想史中,江戶時代的荻生徂徠是首度有系統地揭露了人類存在的外在視點,並引入了語言衝突的思想家。徂徠建立了人類是社會性存在的論點,說明作為人類外在理論系統的語言如何提供了外在規範的具體條件與方案。所謂「禮樂刑政」,便是制訂人類共同體以及共同生活習慣(habitus)的模式;「先王之道」則是人類文化與政治共同體的製作者,先王或是聖人並不是「人類內在極致的理想」,而是「人類社會性視點所關注的人類共同體之外在原點」。先王之道是對人類共同體的教導,而共同生活習慣的身體教化,便透過禮樂而完成。我們注意到,子安宣邦將語言視為被歷史化的外在規範,這個歷史化的語言具有特定的概念結構與視角,使歷史主體與話語實踐自發地依循此結構與視角進行,選擇並累積同質性的概念,而作為自我的證明。因此,子安宣邦要檢視此內部視角的封閉性以及自我同一性,並揭露此內部循環的語言邏輯如何預設排除的原則。子安宣邦說,「鬼神棲息何處?鬼神棲息在人類的語言之中,人類的存在空間正是鬼神棲息之處。」語言是人類棲居之處。人類的價值、信仰、人倫關係、行為尺度與準繩、祭拜的祖先或是鬼神,都是由語言所建立的,而從屬於當時所共同遵循的終極價值。因此,掌握詮釋位置者,便可具有描述此終極價值之特定屬性的權力。子安宣邦指出,和?哲郎會在《倫理學》中將國家詮釋為「最高的人倫態」,而國家的全體性是「最高層次的終極性」,原因是十九世紀後期日本所發展出來的倫理學,正是透過重建儒學,而將國家主義邏輯納入倫理概念範疇的模式。重新檢討現代性概念如何被形上學的邏輯建立了內在的規範,暴露其具有壓迫性的帝國視角,而不讓任何概念以「自明」與「實體」的位置複製與擴散,或是鞏固其系統──就是子安宣邦的工作。可是,當子安宣邦檢討竹內好話語的內在雙重性,卻又提出東亞作為方法的問題時,他能夠不陷入一個實體化想像的東亞嗎?他所說的「由竹內所導引出的對抗軸」的亞細亞主義,能夠不被已經充滿了內在暴力與權力配置的大東亞共榮圈意識形態所沾染嗎?無論是解放亞洲、東亞新秩序、東亞協同體、亞洲原理、作為方法的亞洲,都無法不帶有此擴張式的權力定位與重組痕跡。趙京華問的好:「你講的是誰的亞洲?『東亞共同體』構想會不會是帝國亡靈的再現?」子安宣邦所提出的對抗軸,並不在對抗帝國主義戰爭或是殖民地侵略戰爭之間的選擇,也不是不滿於歐洲原理所單一支配的對抗路徑,而是參考竹內好所提出的「作為方法的亞洲」:亞細亞主義是非實體的、作為方法的概念,藉由此對抗軸,呈現出現代性中對立矛盾卻相互糾葛的二重性,使得歷史事件帶給我們「永久戰爭般永不止息的思想課題」。此處,我們必須掌握到什麼是子安宣邦反覆討論的「方法」?他所說的從實體轉向方法,是什麼意思?當子安宣邦將作為日本近代史之外部的江戶視作觀察近代日本的「外部視角」,他所說的「外部視角」是什麼?當傅柯論及域外思維時,dehors,他指出所謂的「域外」,是透過驅逐與禁閉所建立的部署,而建構的「域外」。我思,則我被建構於自身確認的虛構系統而遠離自身;我說,則我不斷驅離此被主觀化的實存。因此,傅柯說,相對於哲學反思的內在性和我們知識的實證性思維,語言不斷「往外邊的過渡」──「自身之外」(hors de soi)──的運動,我們可以將它稱為「外邊思維」,語言的活動必然會出現佔據此處而同時遠離自身的悖反運動。子安宣邦所說的外部視角,十分靠近傅柯所討論地不斷在運動中的外邊思維。不過,子安宣邦將外部視角更為清楚的界定:這是被排除於同一性的共同體之外的「他者視點」。2008年4月8日,子安宣邦在交通大學的第一天演講中,以現代之前的江戶作為外部視角,省思現代所帶來的封閉,並檢討儒學的再實體化。在這個脈絡之下,江戶時期是被日本近代所界定與排除的外部,而近代與江戶兩種視線嚴重撞擊,便發生了批判性的「外部視角」。在第二天的演講中,子安宣邦則討論日本如何以國家的「計算」方式納入了沖繩,又透過國家的權力而排除了沖繩,使沖繩成為隱藏戰爭窮兵黷武者的替代物,沖繩「無數的死者」就是一個思考此國家暴力的外部視角。在《歷史的共有體》這本書中,子安宣邦與韓國學者穿插對話,各自呈現日俄戰爭在日本與韓國的近代史中所暴露的自身合理化以及視角的局限。我們注意到,在子安宣邦的思考工作中,所謂的「方法」,是不斷反身對語言內部的領域占有以及權力體制,進行批判式與戰鬥式的思考;而「外部視角」則是暴露歷史時期脈絡所構築的話語體系的內在矛盾與雙重性。在我們的訪談中,子安宣邦解釋,這個被排除於外部的他者,其實是共同體內部的不可見或是不可思。透過這個被排除的他者視點,我們才能夠看到共同體內部的壓迫性以及不可見之處。然而,他特別強調,這個他者視點不是個實體結構的對抗位置,而是個運動過程中的批判位置。因此,從他者視點切入,並不是破壞整體,而是不斷以動態的方式重組,改變現有狀態。子安宣邦所說的「方法」,就是能夠帶來運動的他者視點,或是不斷戰爭的思想運動。因此,子安宣邦在講座中所提出的「作為方法的亞洲」,其實是針對被話語所實體化的亞洲,不斷進行解構與重組,化解其帝國霸權的運動體,而使「亞細亞」作為批判思想的運動體;至於他所思考的「亞洲市民」,則是參與此不斷進行中的批判思考的運動者,持續解構與重組亞洲的整體,而使其保持開放的運動狀態。作為方法的亞細亞,其抵抗軸在何處呢?換一種問法:思想的抵抗線在何處呢?要拉起這一條抵抗軸,我們要如何想像這一條非實體化而不占空間的細細長線?以子安宣邦的說法,這一條抵抗線是附著於話語內部未思之處的外部,處於話語內部雙重性的視角撞擊之際,是維持在運動狀態而不被實體化的思想之力。我們也可以延續子安宣邦的說法,進一步提出一種考慮:要啟動這個思想的運動,除了要讓歷史語境中已思與未思之處發生撞擊,暴露其雙重性的弔詭,更需要處於此思想抵抗軸的每一個「點」,都以獨一的方式撤離其被給定的線性方向,不被同質化地集結,其思想出現的方式無法被訂製或是預知:這種空集合式的運動點,是讓所謂的「亞細亞」或是任何研究對象不被實體化的前提,也是讓任何抵抗點不至於實體化與建立權力領域的前提。此外,我們更應該以同樣的理解模式,重新檢討歷史語境中的任何一個「點」,除了面對其可能被鑲嵌的雙重弔詭之外,也要檢視此「點」如何可能逸離了其時代的目的性與功能性,而曾經發生過一種作為事件的思想運動。為了深入地理解與討論子安宣邦的思想,我們邀請了子安宣邦來交通大學進行系列的講座,也邀請了楊儒賓、祝平次、何乏筆與陳光興在不同的場次提供回應意見。此次《文化研究》學刊規劃的子安宣邦專輯,除了挑選子安宣邦於2008年出版的《何謂「近代的超克」》四篇文章,央請中國社科院董炳月教授與台灣的林鍵鱗先生、賴俐欣小姐翻譯之外,也納入了子安宣邦於2008年4月訪台的兩次講座,本地學者包括本刊編委林志明的回應意見,在場聽眾的討論,一次專訪,以及琉球學者上里賢一、中國學者趙京華、日本研究者戶倉恆信的短論。至於如何在中文脈絡與歷史語境之下,持續檢討國家主義、帝國擴張或是全球化市場壟斷等等現代性論述所牽扯的話語霸權,進行批判性思想運動,則是本專輯所期待的後續迴響。

文化研究期刊(第7期/2008秋)

Author : 劉恆興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92 pages
File Size : 55,8 Mb
Release : 2024-07-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762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7期/2008秋) by 劉恆興 等 Pdf

編輯室報告沒有出於任何策劃,本期適巧有三篇研究論文與一篇研究紀要出於華文的文學脈絡。中文背景的學術參與在中國大陸向來是文化研究的主力之一,這一期四篇不期然的會合(中國文學、台灣文學、馬華文學),是我們歡迎的經驗。余桂榕〈小米文化與原鄉婦女的生命力〉,外審結果是一推薦一不推薦。兩位審查人都給了相當精彩的人類學專業評審意見。在這個基礎上,編委會經討論決議策劃「批評與回應」,一方面得以呈現本文在人類學專業理論與學術期待之外在我們看來十分難得的田野洞察,一方面也得以藉著嚴格的批評意見來深化這篇紀要的可能意涵。可惜,未推薦本文的審查人來函指責本刊編委會未循形式審查流程送第三審, 表示不願參與「批評與回應」為本刊「背書」這篇紀要。我們遺憾因此未能刊出這位審查人對這篇紀要的寶貴批評意見。同時,我們也願藉此說明,本刊編委會並非總是消極依循外審意見來作形式裁決,跨領域的刊物宗旨也使我們不自限於某單一學科認識的學術形式與價值。本刊以「批評與回應」作為積極的接觸區(contact zone),我們不需要任何評審的「背書」,而是期待些許對話的善意與慷慨。本期「思想論壇」,賀照田對高橋哲哉〈何謂戰後責任?〉(2007年12月,新竹交大)一篇演講的與談以及高橋的回應,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讀本刊第四期「思想翻譯」高橋哲哉的兩篇文章。本期「思想翻譯」,子安宣邦論三木清〈讀書論〉,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本刊第六期增刊子安宣邦專輯。與Réne Schérer在法國席亞克(Chilhac,2007年9月),午後寧靜的艾里耶河畔,一場隨興而富有啟發的專題訪談。「專題」無他,就是Réne Schérer,跟他所折射的法國思想。我要謝謝楊凱麟幾位朋友的整理與翻譯。本刊第二期曾經專訪攝影家張乾琦。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雙重:張乾琦的攝影藝術》(Doubleness: Photography of Chang Chien-Chi),我們獲得兩篇展評,觀點各異,同時併陳以饗讀者。也是攝影家的布希亞談攝影世界,dailymotion上流通一件六分鐘的專訪,法語訪談沒有字幕,我們為其作了中文「轉譯」。這也是今後本刊可能為讀者提供的一項新的服務:在youtube或dailymotion之類媒介影片流通的內容,若進行的語言不屬中文英文,又沒有中英文字幕,那麼在興趣相符、翻譯資源允許之下,可考慮提供「轉譯」並附上影片出處的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