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 I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 I Book in PDF, ePub and Kindle version is available to download in english. Read online anytime anywhere directly from your device. Click on the download button below to get a free pdf file of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 I book. This book definitely worth reading, it is an incredibly well-written.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

Author : 李天鐸╱主編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180 pages
File Size : 44,6 Mb
Release : 2002-03-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573246008

Get Book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 by 李天鐸╱主編 Pdf

日本在亞洲一直是一個讓人瞠目以視與心存芥蒂的國家。一九九○年代以降,它以圖文視聽為主要形式的流行文化,在傳播媒體與資本商業體系的推波助瀾下,持續地以星火燎原之勢向亞洲各地蔓延。在台灣,日本電視偶像劇、卡通、廣告、綜藝節目等,早已成為七十多個電視頻道,黃金時段的重頭戲碼;在香港、新加坡、台灣街頭林立的書局與租書店的架櫃上,日文時尚出版物與漫畫書總是以精美細緻的包裝,陳列在最顯眼的位置;而日本的流行音樂、漫畫、電視、卡通等,也在曼谷、馬尼拉、吉隆坡、甚至在一向仇日的中國大陸都會區有著非凡的銷售佳績;就連一向頗具規模的日本情色文化商品,從寫真集到成人影視成品(adult video),也藉由網路科技與盜版VCD,擴散到華人社會各個角落,解放炎黃男兒蠢蠢欲動的情慾。此外,在各個都市角落開設著各式風味的拉麵館、居酒屋、燒烤店、東洋茶坊,還有知名的巨型百貨屋,三越、SOGO、Tokyo Hands、高島屋、伊勢丹等等。看到這些種種,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日本化的文化消費空間」已在亞洲社會中具體浮現。日本流行文化商品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無可規避的一部分。而這個事實也孕育了一批以追逐日本文化商品為生命至極意義的年輕族群──「哈日族」。 ? 面對這波濤洶湧的日本流行熱潮,在台灣學術領域完整且有系統的相關論著,卻是不多見。這個現象在其他華人學術社群亦是如此。細究其因,多半在於高居社會階層頂端,並掌握言說權力的學術精英,對於這股由大眾媒體趨動,流竄於社會普羅大眾階層,具備強烈消費逸樂性格的文化型態,總是自覺的或是不自覺的,不願承認它在「嚴謹」的學術殿堂存在的適切性與正當性。 ? 此外,即便是有為數不多的論述出現,其秉持的態度也多半是鄙視甚於正視。有些政經與歷史領域的學者,處在現今全球化風潮下,眼見日本文化的高漲,卻仍擺脫不了一九八○年代前的民族主義思維,與歷史情仇,持續地以「喪失國格」或是「崇洋媚日」類似的名詞冠以年輕的哈日族群無可原諒的罪名(高居副總統之位的呂秀蓮就是其中一位);也有些社會文化領域的學者,將日本流行文化的風潮,視為是一個以物質消費為導向之族群的集體病症或是雙重認同的失調。還有些許傳播領域的學者,將複雜的政經因素抽離,運用常態科學量化的方法,來試圖理解,各個族群對某類項的日本文化商品接觸後的「滿意度」、「認同度」或是「效益度」等。 ? 見識到這般種種論述,我們以為,探究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還有其他華人社會,不應只是切片方式的援引消費主義、民族主義、或實證主義等觀點取向,而應該將其置於當代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範疇下,多面向的參照社經體制、地緣臨近性、文化接近性、國族歷史脈絡等因素。同時,我們也一直篤信,由於日本過往對台灣、香港、中國大陸、與亞洲等地的戰爭創痛,如今對於由媒體與資本商業體系策動的日本流行文化的研究,更應該是建立在理性與審慎的基礎上,如此才能對這股潮勢與自身社會成員相應相生的現象,有更深層的透視。這即是本期,《媒介擬想》創刊首期,選定「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為主題的目的,同時這也呼應了本刊創立的宗旨:鎖定媒介發展衍生的社會文化趨向,做共時性╱歷時性與結構性的深度論述。 ? 本期共編錄了七篇命題多元、立論精闢的專文。首先,是三篇有關日本趨勢劇的論文。由何慧雯女士與本人合著的〈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以歷史社會取向宏觀性的審視日本趨勢劇被媒體機構引進,重新以「偶像劇」之名在台灣社會做行銷與播映所造成的狂飆現象,其政經文化面向的深層意義。另一篇,〈文化想像:日本偶像劇在台灣〉,邱雯博士則將趨勢劇不只是看做一種跨國電視節目類型,同時也是一項「社會裝置」。透過這個裝置她檢視了日本與台灣是如何的建構對於他者的文化想像。同樣是有關該劇種的〈日常生活中的日本假期?日劇《長假》的在地(香港)消費〉,香港梁旭明博士援引觀眾研究取向來探討香港「在地」的觀眾是怎樣把該劇種情節、人物與場景,靈活地套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做為對刻板生活的一種反省與慰藉。 ? 在研究取向上頗為近似的一篇專文〈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政策第一代青年人眼中的日本〉,中野嘉子博士與三位學者藉由深入北京、南京、廣州等三地的實地訪談,來理解中國當前的年輕族群在觀看了一連串日本電視節目後,對這個昔日仇敵的觀感與認定。還有一篇異常罕見的論著〈圖框中的東亞共榮世界:日本漫畫中的後殖民論述〉,徐佳馨女士陳述長期以來台灣對於漫畫的忽視,導致日本漫畫在市場處於絕對的優勢,沿由這個事實,她進一步剖析在日本漫畫看似通俗的表層下,所深含的後殖民意念。另一篇來自美國David Desser教授的〈消費亞洲:華語及日本流行文化與美國的消費〉,由一九五○、六○年代的日本武士與怪獸電影引進美國談起,一直到一九八○、九○年代的日本卡通動畫與電玩,還有香港的功夫與警匪片,來論證一向以全球流行文化超級強權自居的美國,其霸業在美學表現與工業生產結構上,是如何的為這些極富創意巧思的亞洲影視成品所腐蝕。最後,本期唯一的英文著作〈國族至尊與主體至上?日本動畫、菲律賓慰安婦、性別與主權〉(Sovereign Nation, Sovereign Subjects? Japanese Animation, Filipino Comfort Women, Sexuality and Sovereignty),菲律賓大學的Roland B. Tolentino博士針對日本動畫中人物角色的性別特徵與關係,來對應現實世界中,慰安婦性別認同遭受扭曲,以至於在追求記憶與正義的過程中,喪失了自身被社會認同的權力。 ?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首期專題的編輯作業與本刊的籌劃創立幾乎是同步進行的,為時長達兩年又八個月,其間經歷台北與香港各一次的策劃會議與兩次學術研討論壇,還有本刊編輯同仁、作者、匿名評審、譯者之間無數的電子郵件往返。在此,我們要向他們表達由衷的感謝。 ? 最後,限於篇幅,本期流行文化形式的探討是以帶動日本流行商品跨國挪移風潮的電視趨勢劇為主軸,而以漫畫與動畫卡通為輔。至於其他日本文化形式的論述,將於第二期接續出刊。 ? 李天鐸 本期主編 2002. 3. 1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

Author : 邱琡雯╱主編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188 pages
File Size : 46,8 Mb
Release : 2003-07-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573248989

Get Book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 by 邱琡雯╱主編 Pdf

一九八○年代以後,日本流行文化熱在亞洲持續的漫延和發燒,面對這股無法抵禦的浪潮,從輸出地的日本、接受地的亞洲、以及其他的國度,都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知識論述,去支撐、去批判、去再生產這個跨文化現象。《媒介擬想》的首期,主要從「消費」日本流行文化的亞洲各國之觀點出發,做為刊物問世的特集。在日本流行文化極重要的消費地──台灣,哈日族的誕生以及針對哈日現象的諸多探討,便是其中一例。 ? 第二期也就是本期,共編錄了六篇論文,三篇台灣本地、兩篇日本觀點、以及一位美國學者的作品,繼續挖掘有關日本流行文化熱不同的意涵。和創刊號相比,本期有它獨到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三點: ? 一是觀點的延續:首期中已經略為提到日本人對於亞洲的文化想像,也就是日本人的亞洲觀,它如何反映或影響日本人看待「日本流行文化在亞洲」此一現象。本期中,岩 功一與岡田章子兩位日本學者也從這樣的角色切入,繼續深入地批判「日本是優越的v.s.亞洲是落後的」這種百年以來不平等且扭曲的關係,如何在現今的「日本消費亞洲文化」以及「日本輸出文化到亞洲」等過程中,繼續地被日本人建構下去。 ? 二是觀點的超越:日本,不僅只是流行文化的輸出國,同時,它也是西方藝術的輸入國,Gordon Mathews從不同領域的日本藝術創作者之立場,去探討當代日本藝術文化與認同創塑的關係。 ? 三是主題的多元:本期的研究主題已經從偶像劇、漫畫、動畫等影像媒介,擴展至觀光旅遊、流行消費、空間文化、女性雜誌、以及當代日本藝術文化等不同層面。 ? 本期收錄的六篇論文各有其觀點上與主題上的特點,但都可統合在「認同實踐、認同創塑」這個研究範疇當中。 ? 首先,台灣本地的三篇作品從認同宰制到認同協商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哈日族的認同光譜。李天鐸與何慧雯認為,哈日現象突顯了台灣對日本的欲求是過往歷史的沉澱,也是現今國際秩序編排的結果,在多元的背後暗藏的是文化主體的空洞,不明確的文化主體,使得台灣欠缺足以凝聚民眾認同的基礎。李明璁以消費日本電視劇與赴日旅行為個案,探討台灣年輕人如何在哈日潮流中型塑他們自己的跨文化認同。遲?琠鰴s結空間與青少年次文化研究,探討西門町做為青少年公共空間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中介全球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使得西門町成為消費日本流行文化的哈日之城。 ? 其次,是兩位日本學者的作品,岡田章子從分析日本女性雜誌再現下的亞洲流行意象出發,解構日本在看待亞洲時所持有的三重東方主義之眼。岩 功一檢視長久以來日本東方主義式的亞洲概念,以及隨著亞洲經濟起飛以及日本流行文化在亞洲域內的流通,日本有意重新投身亞洲的慾望如何再度浮現。 ? 還有,是學習日本尺八樂器的美國人類學者Gordon Mathews的力作,他從「全球文化超市」的觀點出發,主張雖然這會威脅日本文化傳承的根源,但也提供了一種新的創作選擇,並從深度訪談中呈現日本藝術家認同掙扎的辛苦過程。 ?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編纂過程中,原作者、譯者、修稿者、審稿者、編者彼此間的互動激盪未曾止息,會去論述「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此一作為本身,就是進╱出異文化的具體實踐,本期的出刊,也可看成上述所有參與者對於異文化理解與誤解的集體知識生產。在此,特別要感謝的是,淡江大學袁櫻珊、梁逸芬以及師範大學王韻如三位女士在譯稿與修稿中的幫忙。 ? 邱琡雯 本期主編 ? 2002.12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Author : 吳偉明
Publisher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Page : 128 pages
File Size : 54,6 Mb
Release : 2015-07-06
Category : Political Science
ISBN : 9789620771309

Get Book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by 吳偉明 Pdf

首本談論日本與香港兩地流行文化互動的專書。本書以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在地消費及文化想像為兩大切入點,梳理近半世紀日本流行文化包括漫畫、動畫、遊戲、電影、電視劇及小說等,傳入香港的歷史及其與本土文化的互動。同時闡述日本人眼中的香港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128 pages
File Size : 53,8 Mb
Release : 2015
Category : Electronic
ISBN : 9620765621

Get Book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by Anonim Pdf

媒介擬想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196 pages
File Size : 40,9 Mb
Release : 2003
Category : Mass media
ISBN : STANFORD:36105129886326

Get Book

媒介擬想 by Anonim Pdf

亞太硏究論壇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326 pages
File Size : 42,9 Mb
Release : 2004
Category : Asia
ISBN : UOM:39015060166306

Get Book

亞太硏究論壇 by Anonim Pdf

Hong Kong Popular Culture

Author : Klavier J. Wang
Publisher : Springer Nature
Page : 539 pages
File Size : 40,6 Mb
Release : 2020-01-07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811388170

Get Book

Hong Kong Popular Culture by Klavier J. Wang Pdf

This book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Hong Kong’s popular culture, namely film, television and popular music (also known as Cantopop), which is knotted with the city’s geo-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Under various historical contingencies and due to the city’s special geo-politics, these three major popular cultural forms have experienced various worlding processes and have generated border-crossing impact culturally and socially. The worlding processes are greatly associated the city’s nature as a reception and departure port to Sinophone migrants and populations of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Reaching beyond the “golden age” (1980s) of Hong Kong popular culture and afar from a film-centric cultural narration, this book, delineating from the dawn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following a chronological order, untangles how the nowadays popular “Hong Kong film”, “Hong Kong TV” and “Cantopop” are derived from early-age Sinophone cultural heritage, re-shaped through cross-cultural hybridization and influenced by multiple political forces. Review of archives, existing literatures and corporation documents are supplemented with policy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centennial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popular culture, which is by no means demise but at the juncture of critical transition.

東呉社會學報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212 pages
File Size : 42,6 Mb
Release : 2004
Category : Social service
ISBN : UVA:X004796465

Get Book

東呉社會學報 by Anonim Pdf

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

Author : 邱誌勇╱主編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12 pages
File Size : 49,9 Mb
Release : 2006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573258643

Get Book

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 by 邱誌勇╱主編 Pdf

二十世紀的九○年代,人類藉由數位媒體超乎想像的成長速度,見證了一場所謂的「數位革命」(digital revolution)。而各種數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不僅全面地滲透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感官刺激、思維與經驗。儘管對科技文化(techno-culture)概念的提陳,到了近年才成為顯學,但是Bruce Mazlish早在機械文明最興盛的二十世紀六、七○年代便重新思考「人」與「機械」的互動關係。Mazlish站在大轉折的脈絡中認為人類與機械的互動關係已經不能單純地將之放置在主客體的關係中。一方面,因為人們已經慢慢地將自己社會的演進過程與機械工具的發展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的人類將同樣的科學概念用來協助解釋他們自己的工作、他擁有機械的工作以及物質的演進,以致我們已經無法思考沒有機械協助的人類文明是怎樣的情景。Mazlish認為人類形上自覺的轉變便是所謂的「第四轉折」(the fourth discontinuity),亦是生存在工業化世界中和諧地接受機械的必然本質。換言之,不僅人與機械的關係已經不能單純地被切割,許多文化象徵形式的再現也漸漸地與機械緊密地結合。有鑑於此,《媒介擬想》便以「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作為本期(第四期)的主題,從多元的角度探析當代數位媒體高度發展的過程中,人類與數位科技互動而形成的科技文化之種種面向。在收錄的九篇文章中,關注的議題涵蓋了科技形式轉變的現象與產業的變化、新科技文化對傳統影視觀念與人際關係的影響、科技文化的哲學論述,以及使用者╱消費者在科技文化中的角色轉換。

Taiwan Cinema, Memory, and Modernity

Author : Ivy I-chu Chang
Publisher : Springer
Page : 279 pages
File Size : 51,7 Mb
Release : 2019-01-04
Category : Performing Arts
ISBN : 9789811335679

Get Book

Taiwan Cinema, Memory, and Modernity by Ivy I-chu Chang Pdf

This book investigates the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of Post/Taiwan-New-Cinema by examining fifteen movies by six directors and frequent award winners 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The book considers the works of such prominent directors as Edward Yang, Tsai Ming-liang and Chang Tsuo-chi and their influence on Asian films, as well as emergent phenomenal directors such as Wei Te-sheng, Zero Chou, and Chung Mong-hong. It also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national and trans-local social sphere in the interstices of layered colonial legacies, nation-state domination, and global capitalism. Considering Taiwan cinema in the wake of globalization, it analyses how these films represent the socio-political transition among multiple colonial legacies,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changing cross-strait rel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China. The book discusses how these films represent nomadic urban middle class, displaced transnational migrant workers, roaming children and young gangsters, and explores how the continuity/disjuncture of globalization has not only carved into historical and personal memories and individual bodies, but also influenced the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mode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cinema.

媒介與性╱別

Author : 洛楓╱主編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164 pages
File Size : 52,8 Mb
Release : 2005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573255055

Get Book

媒介與性╱別 by 洛楓╱主編 Pdf

在資訊與媒介超越時間、地域空間、每日如影隨形的世代裡,我們生活於重重的影像之間,並且不能避免受到它的衝擊和影響,而「媒介與性╱別」(Media, Gender and Sexuality)的討論,牽連更多的是權力的關係:從生產、市場規劃、流通,到消費和大眾接收,媒介如何再現或呈示性別的形構,而受眾又如何接收或抗衡這些形構,是策劃這個專輯的起步點和重要關注。專輯中的研究者都是從自身的地域經驗出發,觀察處身的社會環境及國際氣候,通過跨科際的學術探索,無論是從媒介論述、文化研究,還是從性別理論或社會科學的方法入手,共同探討大眾媒介中有關性別的論題,這裡涉及的媒介有電視、電影、廣告、報紙、雜誌、流行音樂、電子網絡、流行商品、文學書寫與社會論述等,而所謂「性╱性別」的範疇,則涵蓋了有關女性特質、男性特質、同性愛、雙性戀、性別變換和性別易裝等呈示;一方面透過媒介的研究,突現性別議題的重要性及立足點,另一方面,也藉著性別角度的切入,深化和拓大媒介論述的界面。

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

Author : 徐敏
Publisher : BEIJING BOOK CO. INC.
Page : 288 pages
File Size : 41,9 Mb
Release : 2021-11-09
Category : History
ISBN : 8210379456XXX

Get Book

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 by 徐敏 Pdf

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当前国内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状态,收录了《物的文化性与物质文化的归路》《“物”的问题与“物质文化”阐释-文化哲学的视角》《奢侈品、性与私通机制》《论垃圾》《家庭空间与噪音》《社交媒体与当前中国的自恋主义文化》等文章。

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314 pages
File Size : 41,7 Mb
Release : 2000
Category : Art
ISBN : STANFORD:36105216360656

Get Book

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by Anonim Pdf

文化研究期刊(第4期/2007春)

Author : 黃宗儀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92 pages
File Size : 44,8 Mb
Release : 2024-06-26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038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4期/2007春) by 黃宗儀 等 Pdf

編輯室報告第四期沒有專輯。兩杯蘭姆酒之後瞇起老花眼讀稿,奇!這些論文、書評、展評、報導之間竟然出現了編輯意圖不曾料到的連結。黃宗儀〈全球都會區的彈性身分想像〉在羅惠珍〈美麗城的步行者〉找到另類田野的筆記,台北與上海的連結置換成瀋陽與巴黎的連結,巴黎街角的「中國大姐」側錄了「跨國主體」、「彈性身分」、「離散華人」這些關鍵詞彙,「搭舖」成了「都會居住論述」的一個變調,敲出了王文華城市的蛋白質所缺乏的階級雜響。許雅斐〈性/別規範與仇恨犯罪〉也跟〈美麗城的步行者〉有著即興對奏,不僅牽涉性交易、性工作的主題,兩篇以不同角度展示了minor"的形象。台灣《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裡政策管制的規訓對象,不僅是兒童少年,處於「防制/保護」規訓權力之下,所有公民都在「公益/危害」的假想對立之下處於潛在的「兒童少年」狀態,想想那些被抓到的「麻煩」藝人如何必須在鏡頭前哭泣悔罪的「未成年」形象!巴黎街角的「中國大姐」則呈現了德勒茲(Gilles Deleuze)所謂的"minorities":不諳多數族群語言(法語)、非法居留、非法行業,都會街頭的游牧生活(nomads),躲警察像躲貓的「遷徙/逃逸線」(lines of flight)。她們不僅僅是華人女性移民的情境,而是歷史上女性移民的一個重要形象,倫敦東區的東歐大姐、台北茶店裡被指為「假結婚真賣淫」的越娘、美西拓荒史的酒館吧孃、嚴歌苓筆下的《扶桑》、或許台灣移民史上的「唐山媽」,都是她們的姊妹故事,沒有必要像某些讀者將《扶桑》當作民族的悲劇,這全球女性移民歷史的大場景要比區區民族悲情來得壯闊豐富。林淑芬〈主權承認與見證〉,讓我們聯想〈美麗城的步行者〉可以輕易地構成台北當代藝術館「赤裸人」的延伸展項之一。外在於法律保護的「非法居留」已經是主權潛在的對待狀態,主權實現的形式,則是隨時可能的逮捕拘留與拒絕庇護的限期離境:delia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