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Book in PDF, ePub and Kindle version is available to download in english. Read online anytime anywhere directly from your device. Click on the download button below to get a free pdf file of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book. This book definitely worth reading, it is an incredibly well-written.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Author : 吳偉明
Publisher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Page : 128 pages
File Size : 51,7 Mb
Release : 2015-07-06
Category : Political Science
ISBN : 9789620771309

Get Book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by 吳偉明 Pdf

首本談論日本與香港兩地流行文化互動的專書。本書以日本流行文化在香港的在地消費及文化想像為兩大切入點,梳理近半世紀日本流行文化包括漫畫、動畫、遊戲、電影、電視劇及小說等,傳入香港的歷史及其與本土文化的互動。同時闡述日本人眼中的香港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128 pages
File Size : 48,8 Mb
Release : 2015
Category : Electronic
ISBN : 9620765621

Get Book

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 by Anonim Pdf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

Author : 李天鐸╱主編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180 pages
File Size : 42,9 Mb
Release : 2002-03-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573246008

Get Book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 by 李天鐸╱主編 Pdf

日本在亞洲一直是一個讓人瞠目以視與心存芥蒂的國家。一九九○年代以降,它以圖文視聽為主要形式的流行文化,在傳播媒體與資本商業體系的推波助瀾下,持續地以星火燎原之勢向亞洲各地蔓延。在台灣,日本電視偶像劇、卡通、廣告、綜藝節目等,早已成為七十多個電視頻道,黃金時段的重頭戲碼;在香港、新加坡、台灣街頭林立的書局與租書店的架櫃上,日文時尚出版物與漫畫書總是以精美細緻的包裝,陳列在最顯眼的位置;而日本的流行音樂、漫畫、電視、卡通等,也在曼谷、馬尼拉、吉隆坡、甚至在一向仇日的中國大陸都會區有著非凡的銷售佳績;就連一向頗具規模的日本情色文化商品,從寫真集到成人影視成品(adult video),也藉由網路科技與盜版VCD,擴散到華人社會各個角落,解放炎黃男兒蠢蠢欲動的情慾。此外,在各個都市角落開設著各式風味的拉麵館、居酒屋、燒烤店、東洋茶坊,還有知名的巨型百貨屋,三越、SOGO、Tokyo Hands、高島屋、伊勢丹等等。看到這些種種,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日本化的文化消費空間」已在亞洲社會中具體浮現。日本流行文化商品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無可規避的一部分。而這個事實也孕育了一批以追逐日本文化商品為生命至極意義的年輕族群──「哈日族」。 ? 面對這波濤洶湧的日本流行熱潮,在台灣學術領域完整且有系統的相關論著,卻是不多見。這個現象在其他華人學術社群亦是如此。細究其因,多半在於高居社會階層頂端,並掌握言說權力的學術精英,對於這股由大眾媒體趨動,流竄於社會普羅大眾階層,具備強烈消費逸樂性格的文化型態,總是自覺的或是不自覺的,不願承認它在「嚴謹」的學術殿堂存在的適切性與正當性。 ? 此外,即便是有為數不多的論述出現,其秉持的態度也多半是鄙視甚於正視。有些政經與歷史領域的學者,處在現今全球化風潮下,眼見日本文化的高漲,卻仍擺脫不了一九八○年代前的民族主義思維,與歷史情仇,持續地以「喪失國格」或是「崇洋媚日」類似的名詞冠以年輕的哈日族群無可原諒的罪名(高居副總統之位的呂秀蓮就是其中一位);也有些社會文化領域的學者,將日本流行文化的風潮,視為是一個以物質消費為導向之族群的集體病症或是雙重認同的失調。還有些許傳播領域的學者,將複雜的政經因素抽離,運用常態科學量化的方法,來試圖理解,各個族群對某類項的日本文化商品接觸後的「滿意度」、「認同度」或是「效益度」等。 ? 見識到這般種種論述,我們以為,探究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還有其他華人社會,不應只是切片方式的援引消費主義、民族主義、或實證主義等觀點取向,而應該將其置於當代全球化與區域化的範疇下,多面向的參照社經體制、地緣臨近性、文化接近性、國族歷史脈絡等因素。同時,我們也一直篤信,由於日本過往對台灣、香港、中國大陸、與亞洲等地的戰爭創痛,如今對於由媒體與資本商業體系策動的日本流行文化的研究,更應該是建立在理性與審慎的基礎上,如此才能對這股潮勢與自身社會成員相應相生的現象,有更深層的透視。這即是本期,《媒介擬想》創刊首期,選定「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為主題的目的,同時這也呼應了本刊創立的宗旨:鎖定媒介發展衍生的社會文化趨向,做共時性╱歷時性與結構性的深度論述。 ? 本期共編錄了七篇命題多元、立論精闢的專文。首先,是三篇有關日本趨勢劇的論文。由何慧雯女士與本人合著的〈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以歷史社會取向宏觀性的審視日本趨勢劇被媒體機構引進,重新以「偶像劇」之名在台灣社會做行銷與播映所造成的狂飆現象,其政經文化面向的深層意義。另一篇,〈文化想像:日本偶像劇在台灣〉,邱雯博士則將趨勢劇不只是看做一種跨國電視節目類型,同時也是一項「社會裝置」。透過這個裝置她檢視了日本與台灣是如何的建構對於他者的文化想像。同樣是有關該劇種的〈日常生活中的日本假期?日劇《長假》的在地(香港)消費〉,香港梁旭明博士援引觀眾研究取向來探討香港「在地」的觀眾是怎樣把該劇種情節、人物與場景,靈活地套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做為對刻板生活的一種反省與慰藉。 ? 在研究取向上頗為近似的一篇專文〈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政策第一代青年人眼中的日本〉,中野嘉子博士與三位學者藉由深入北京、南京、廣州等三地的實地訪談,來理解中國當前的年輕族群在觀看了一連串日本電視節目後,對這個昔日仇敵的觀感與認定。還有一篇異常罕見的論著〈圖框中的東亞共榮世界:日本漫畫中的後殖民論述〉,徐佳馨女士陳述長期以來台灣對於漫畫的忽視,導致日本漫畫在市場處於絕對的優勢,沿由這個事實,她進一步剖析在日本漫畫看似通俗的表層下,所深含的後殖民意念。另一篇來自美國David Desser教授的〈消費亞洲:華語及日本流行文化與美國的消費〉,由一九五○、六○年代的日本武士與怪獸電影引進美國談起,一直到一九八○、九○年代的日本卡通動畫與電玩,還有香港的功夫與警匪片,來論證一向以全球流行文化超級強權自居的美國,其霸業在美學表現與工業生產結構上,是如何的為這些極富創意巧思的亞洲影視成品所腐蝕。最後,本期唯一的英文著作〈國族至尊與主體至上?日本動畫、菲律賓慰安婦、性別與主權〉(Sovereign Nation, Sovereign Subjects? Japanese Animation, Filipino Comfort Women, Sexuality and Sovereignty),菲律賓大學的Roland B. Tolentino博士針對日本動畫中人物角色的性別特徵與關係,來對應現實世界中,慰安婦性別認同遭受扭曲,以至於在追求記憶與正義的過程中,喪失了自身被社會認同的權力。 ?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首期專題的編輯作業與本刊的籌劃創立幾乎是同步進行的,為時長達兩年又八個月,其間經歷台北與香港各一次的策劃會議與兩次學術研討論壇,還有本刊編輯同仁、作者、匿名評審、譯者之間無數的電子郵件往返。在此,我們要向他們表達由衷的感謝。 ? 最後,限於篇幅,本期流行文化形式的探討是以帶動日本流行商品跨國挪移風潮的電視趨勢劇為主軸,而以漫畫與動畫卡通為輔。至於其他日本文化形式的論述,將於第二期接續出刊。 ? 李天鐸 本期主編 2002. 3. 1

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

Author : 邱誌勇╱主編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12 pages
File Size : 47,5 Mb
Release : 2006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573258643

Get Book

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 by 邱誌勇╱主編 Pdf

二十世紀的九○年代,人類藉由數位媒體超乎想像的成長速度,見證了一場所謂的「數位革命」(digital revolution)。而各種數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不僅全面地滲透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感官刺激、思維與經驗。儘管對科技文化(techno-culture)概念的提陳,到了近年才成為顯學,但是Bruce Mazlish早在機械文明最興盛的二十世紀六、七○年代便重新思考「人」與「機械」的互動關係。Mazlish站在大轉折的脈絡中認為人類與機械的互動關係已經不能單純地將之放置在主客體的關係中。一方面,因為人們已經慢慢地將自己社會的演進過程與機械工具的發展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的人類將同樣的科學概念用來協助解釋他們自己的工作、他擁有機械的工作以及物質的演進,以致我們已經無法思考沒有機械協助的人類文明是怎樣的情景。Mazlish認為人類形上自覺的轉變便是所謂的「第四轉折」(the fourth discontinuity),亦是生存在工業化世界中和諧地接受機械的必然本質。換言之,不僅人與機械的關係已經不能單純地被切割,許多文化象徵形式的再現也漸漸地與機械緊密地結合。有鑑於此,《媒介擬想》便以「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作為本期(第四期)的主題,從多元的角度探析當代數位媒體高度發展的過程中,人類與數位科技互動而形成的科技文化之種種面向。在收錄的九篇文章中,關注的議題涵蓋了科技形式轉變的現象與產業的變化、新科技文化對傳統影視觀念與人際關係的影響、科技文化的哲學論述,以及使用者╱消費者在科技文化中的角色轉換。

Hong Kong Popular Culture

Author : Klavier J. Wang
Publisher : Springer Nature
Page : 539 pages
File Size : 45,6 Mb
Release : 2020-01-07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811388170

Get Book

Hong Kong Popular Culture by Klavier J. Wang Pdf

This book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Hong Kong’s popular culture, namely film, television and popular music (also known as Cantopop), which is knotted with the city’s geo-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Under various historical contingencies and due to the city’s special geo-politics, these three major popular cultural forms have experienced various worlding processes and have generated border-crossing impact culturally and socially. The worlding processes are greatly associated the city’s nature as a reception and departure port to Sinophone migrants and populations of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Reaching beyond the “golden age” (1980s) of Hong Kong popular culture and afar from a film-centric cultural narration, this book, delineating from the dawn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following a chronological order, untangles how the nowadays popular “Hong Kong film”, “Hong Kong TV” and “Cantopop” are derived from early-age Sinophone cultural heritage, re-shaped through cross-cultural hybridization and influenced by multiple political forces. Review of archives, existing literatures and corporation documents are supplemented with policy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centennial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popular culture, which is by no means demise but at the juncture of critical transition.

媒介與性╱別

Author : 洛楓╱主編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164 pages
File Size : 40,8 Mb
Release : 2005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573255055

Get Book

媒介與性╱別 by 洛楓╱主編 Pdf

在資訊與媒介超越時間、地域空間、每日如影隨形的世代裡,我們生活於重重的影像之間,並且不能避免受到它的衝擊和影響,而「媒介與性╱別」(Media, Gender and Sexuality)的討論,牽連更多的是權力的關係:從生產、市場規劃、流通,到消費和大眾接收,媒介如何再現或呈示性別的形構,而受眾又如何接收或抗衡這些形構,是策劃這個專輯的起步點和重要關注。專輯中的研究者都是從自身的地域經驗出發,觀察處身的社會環境及國際氣候,通過跨科際的學術探索,無論是從媒介論述、文化研究,還是從性別理論或社會科學的方法入手,共同探討大眾媒介中有關性別的論題,這裡涉及的媒介有電視、電影、廣告、報紙、雜誌、流行音樂、電子網絡、流行商品、文學書寫與社會論述等,而所謂「性╱性別」的範疇,則涵蓋了有關女性特質、男性特質、同性愛、雙性戀、性別變換和性別易裝等呈示;一方面透過媒介的研究,突現性別議題的重要性及立足點,另一方面,也藉著性別角度的切入,深化和拓大媒介論述的界面。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

Author : 邱琡雯╱主編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188 pages
File Size : 53,6 Mb
Release : 2003-07-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573248989

Get Book

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I) by 邱琡雯╱主編 Pdf

一九八○年代以後,日本流行文化熱在亞洲持續的漫延和發燒,面對這股無法抵禦的浪潮,從輸出地的日本、接受地的亞洲、以及其他的國度,都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知識論述,去支撐、去批判、去再生產這個跨文化現象。《媒介擬想》的首期,主要從「消費」日本流行文化的亞洲各國之觀點出發,做為刊物問世的特集。在日本流行文化極重要的消費地──台灣,哈日族的誕生以及針對哈日現象的諸多探討,便是其中一例。 ? 第二期也就是本期,共編錄了六篇論文,三篇台灣本地、兩篇日本觀點、以及一位美國學者的作品,繼續挖掘有關日本流行文化熱不同的意涵。和創刊號相比,本期有它獨到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三點: ? 一是觀點的延續:首期中已經略為提到日本人對於亞洲的文化想像,也就是日本人的亞洲觀,它如何反映或影響日本人看待「日本流行文化在亞洲」此一現象。本期中,岩 功一與岡田章子兩位日本學者也從這樣的角色切入,繼續深入地批判「日本是優越的v.s.亞洲是落後的」這種百年以來不平等且扭曲的關係,如何在現今的「日本消費亞洲文化」以及「日本輸出文化到亞洲」等過程中,繼續地被日本人建構下去。 ? 二是觀點的超越:日本,不僅只是流行文化的輸出國,同時,它也是西方藝術的輸入國,Gordon Mathews從不同領域的日本藝術創作者之立場,去探討當代日本藝術文化與認同創塑的關係。 ? 三是主題的多元:本期的研究主題已經從偶像劇、漫畫、動畫等影像媒介,擴展至觀光旅遊、流行消費、空間文化、女性雜誌、以及當代日本藝術文化等不同層面。 ? 本期收錄的六篇論文各有其觀點上與主題上的特點,但都可統合在「認同實踐、認同創塑」這個研究範疇當中。 ? 首先,台灣本地的三篇作品從認同宰制到認同協商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哈日族的認同光譜。李天鐸與何慧雯認為,哈日現象突顯了台灣對日本的欲求是過往歷史的沉澱,也是現今國際秩序編排的結果,在多元的背後暗藏的是文化主體的空洞,不明確的文化主體,使得台灣欠缺足以凝聚民眾認同的基礎。李明璁以消費日本電視劇與赴日旅行為個案,探討台灣年輕人如何在哈日潮流中型塑他們自己的跨文化認同。遲?琠鰴s結空間與青少年次文化研究,探討西門町做為青少年公共空間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中介全球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使得西門町成為消費日本流行文化的哈日之城。 ? 其次,是兩位日本學者的作品,岡田章子從分析日本女性雜誌再現下的亞洲流行意象出發,解構日本在看待亞洲時所持有的三重東方主義之眼。岩 功一檢視長久以來日本東方主義式的亞洲概念,以及隨著亞洲經濟起飛以及日本流行文化在亞洲域內的流通,日本有意重新投身亞洲的慾望如何再度浮現。 ? 還有,是學習日本尺八樂器的美國人類學者Gordon Mathews的力作,他從「全球文化超市」的觀點出發,主張雖然這會威脅日本文化傳承的根源,但也提供了一種新的創作選擇,並從深度訪談中呈現日本藝術家認同掙扎的辛苦過程。 ?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編纂過程中,原作者、譯者、修稿者、審稿者、編者彼此間的互動激盪未曾止息,會去論述「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此一作為本身,就是進╱出異文化的具體實踐,本期的出刊,也可看成上述所有參與者對於異文化理解與誤解的集體知識生產。在此,特別要感謝的是,淡江大學袁櫻珊、梁逸芬以及師範大學王韻如三位女士在譯稿與修稿中的幫忙。 ? 邱琡雯 本期主編 ? 2002.12

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314 pages
File Size : 44,9 Mb
Release : 2000
Category : Art
ISBN : STANFORD:36105216360656

Get Book

香港視覺藝術年鑑 by Anonim Pdf

越境的日本流行文化

Author : 吴咏梅,王向华,谷川建司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283 pages
File Size : 53,9 Mb
Release : 2010
Category : East Asia
ISBN : 7209054596

Get Book

越境的日本流行文化 by 吴咏梅,王向华,谷川建司 Pdf

媒介擬想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196 pages
File Size : 49,7 Mb
Release : 2003
Category : Mass media
ISBN : STANFORD:36105129886326

Get Book

媒介擬想 by Anonim Pdf

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

Author : 徐敏
Publisher : BEIJING BOOK CO. INC.
Page : 288 pages
File Size : 50,6 Mb
Release : 2021-11-09
Category : History
ISBN : 8210379456XXX

Get Book

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 by 徐敏 Pdf

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当前国内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状态,收录了《物的文化性与物质文化的归路》《“物”的问题与“物质文化”阐释-文化哲学的视角》《奢侈品、性与私通机制》《论垃圾》《家庭空间与噪音》《社交媒体与当前中国的自恋主义文化》等文章。

文化研究期刊(第5期/2007秋)

Author : 王智明 等
Publisher : 遠流出版
Page : 292 pages
File Size : 45,7 Mb
Release : 2024-06-29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PKEY:4719025003151

Get Book

文化研究期刊(第5期/2007秋) by 王智明 等 Pdf

編輯室報告文化研究一個迷人的獨特之處或許是:研究的問題總是由某些異質接觸的遭遇而激活的複雜性(complexity)。這項特色幾乎描述了本期的所有論文。「華人七○年代」,跨國跨洋、世代交錯,當然絕不單純。在日本與台灣之間的戰前沖繩八重山群島,一個民族語言、歷史文化交錯,不斷重劃疆界的「交界場域」,同樣的複雜。一個古老的伊比鳩魯物理概念,偶微偏,在當代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等不同谷道的奔流,是在莫測的思想史上醞成的複雜氣象。香港、札幌、澳門三個城市少年監獄的研究,描繪了從警治到犯罪學與主流社工論述藉著構築對「偏差」的道德恐慌而建制身分檢查與納入排除的規訓機械,同時卻也洩漏了規訓機械無法馴化的被囚主體,見證了他們挑釁常規的演作;且容我稱之為「被囚主體的複雜性」。香港藝術館的《不中不英》展覽,標題即已透露的不僅是殖民遭遇之下港式廣東話不中不英的語言複雜性,也是靈活多變、兼容並蓄的香港精神。影像的藝術創作,未知的冒險,一個文化事件,同樣是由異質接觸的遭遇而激活的複雜性,這個瞬間的或碰觸的複雜性,用曾御欽的語彙是:砰!一個作用力更為深廣的遭遇,構成了我們前後數個世代必須不斷重讀以重新瞭解自身認同的複雜性,那就是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日本跟西方的遭遇。汪暉對於「現代」的質詢,《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以及本期這篇〈再思考〉,子安宣邦對於福澤諭吉《文明論之概略》的再精讀,都是對這個重大遭遇的綿延回應。每個回應本身都開啟了在歷史中想像過去、在當代投射未來的向度,也都寓含了一個多重指涉的「思想」或「文明」主體,或視野。汪暉的四冊《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2004)涉及的歷史解釋議題甚廣,知識譜系的規模甚大,如黃錦樹形容的,不折不扣是個關於中國現代性起源的大敘事。這部體系著作雖早已存在著批評、提問與回應,但顯然值得更多的探討與論辯。既然是關於四冊《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再思考〉不同於一篇需要專業審查的研究論文,編委會也難以設想能夠涵蓋這部著作全幅議題的回應人,於是我們的任務是邀請能夠就局部議題貢獻批評的評論。黃錦樹與甘懷真兩篇各有精采的論點。我們期待第六期能讀到後續的評論以及作者的回應。對於思想上具有重要性的文章, 不拘泥於匿名審查形式,組織公開而有意義的批評與回應,本期的嘗試也為本刊開啟了一個新的組稿類型:「思想論壇」(Forum)。子安宣邦〈福澤諭吉《文明論之概略》精讀〉,由陳瑋芬翻譯與介紹,乃本期繼第四期的第二次「思想翻譯」(Translations)稿類的嘗試。我們期待這些新稿類的具體呈現,對於潛在的作者與譯者有些鼓勵的作用。朱元鴻

日本文化在香港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Unknown
Page : 0 pages
File Size : 42,5 Mb
Release : 2006
Category : Electronic
ISBN : 9882205143

Get Book

日本文化在香港 by Anonim Pdf

修遠之路

Author : Anonim
Publisher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age : 656 pages
File Size : 40,5 Mb
Release : 2009
Category : Philosophy
ISBN : 9629964252

Get Book

修遠之路 by Anonim Pdf

日本文化在香港

Author : 李培德
Publisher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age : 313 pages
File Size : 44,7 Mb
Release : 2006-04-01
Category : Social Science
ISBN : 9789622097988

Get Book

日本文化在香港 by 李培德 Pdf

香港與日本經濟關係密切,日本的商品和消費文化已深入社會各階層,成為中國以外首個對香港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亞洲國家。不過,港人對日本的了解甚少,多只限於表面的商品文化。由於過去戰爭的關係,亞洲國家對日本始終心存顧忌,加上去年四月中國內地爆發的反日熱潮,今天去談日本研究,要客觀地接受日本文化,相信會比過去會有更多的障礙。香港雖然毗連中國,與內地關係密切,但並沒有捲入中國的反日浪潮中。如果說台灣有「哈日」,內地有「反日」,則香港應有怎樣的對日態度呢?本書或許能夠提供答案。 本書的目的在於使用深入淺出的方法,簡單的文字,希望能讓更多的人跨進學術門檻,接觸到日本研究,啟發他們有進一步探討香港的日本文化之興趣。 「本書是從不同的課題來研究歷史的、社會文化的,是到目前為止尚為少見的研究特點,是香港日本關係研究的佳作。各章所論,對於目前日本和香港有關研究中的『一般觀念』和『一般說法』,提出了修訂性的重要觀點。這些嶄新和大膽的討論,大大提高了本書的重要性。」— 濱下武志,前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長,現任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有三個特色:一、它提醒大家日本跟香港的文化交疊,有一百六十年的歷史,當中轉折,值得詳表。二、它探討日本文化融入當代香港,題材由日常食式、百貨消費講到電影藝術,將這現象中的『分流』和『多樣性』細緻呈現。三、作者大部份生於香港,留學日本,對課題有切身感受,又強調一手資料和嚴謹方法,成功地填補了目前在有關題材上評論多、研究少的落差。」 — 吳俊雄,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